久遠前,在浙江普陀山上,有一位勤修苦行的比丘善聽,他二六時中都在禪定之中,日以繼夜,夜以繼日的觀照佛法真理,從不懈怠,唯一能讓他起身的,就是饑腸轆轆時。等到托缽完,進食後,比丘即刻進入禪定中,繼續用功。

有一天,善聽比丘感到饑餓,於是出定下山,沿街托缽去。才走到半山腰就看見一位正在打獵的粗漢,比丘心想:佛法廣大無邊,眾生平等無差,托缽不該分貧富貴賤才是。於是,趨前向粗漢行化。此時的粗漢正為采獵不到動物而懊喪,心情鬱悶無處可以發泄,善聽比丘的出現,正好成為泄憤的對象,手上的弓箭早已經蓄勢待發,朝向比丘。

麵對粗漢的行為,善聽比丘不慌不忙,神色若定的解開衣衫,輕聲說:“請射我的肚子,好嗎?”

“為什麽要我射你的肚子?”比丘突如其來的反應,讓粗漢如墮五裏霧。

“我本來可以清淨修行,卻因為饑餓難耐,不顧危險的向你乞食,才會遭此橫禍,所以要你射我的肚子。”善聽比丘平靜的解釋。

這一番話聽在粗漢耳裏,猶如當頭棒喝,他暗忖:我的處境與比丘有什麽不同?為了充饑,寧願冒著生命的危險,與虎豹豺狼搏鬥,造下無以計數的罪業。粗漢當下懺悔己行,追隨比丘出家修道。

凡夫俗子因無明造作,對世間萬象產生貪愛執著。在六根對六塵之際,眼貪色、耳貪聲、鼻貪香、舌貪味、身貪觸覺、心起分別,因分別妄動造下是非善惡。如果順從自己心意的,就貪著愛染;違逆自己心意的,就嗔怒不悅,於是與人拳腳交加,散播流言,相互謾罵,情殺自殺……

比丘的肚子反映人人內心的“五濁惡世”。《佛祖曆代通載》記載,法融禪師問:“於境起時如何對治?”四祖答:“境緣無好醜,好醜起於心。心若不強名,妄情從何起?妄情既不起,真心任遍知。”內心外境,隻是一事,沒有兩般;事無善惡垢淨,隻在人心起差別對待,能夠深透此理,對境心不起,清淨心池怎會擾亂波動,造下傷人害己的罪惡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