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倫為東漢京兆長陵人。漢光武帝年間,他出任會稽太守時,雖居一郡之長,仍然親自鋤草喂馬,妻子下炊做飯,更將自己的俸祿,隻留下一個月的食糧,剩下的全數濟助貧苦百姓生活之用。

漢章帝時,第五倫做司空。由於他為人憨直,奉公盡節,言事從不違心阿附,更善於識才、舉才,深得百姓及官吏的愛戴。

曾經,有人問他:“你有沒有私心?”

第五倫回道:“曾經有人送給我千裏馬,被我拒絕了。此後,每當朝廷讓我們三公選薦人才時,我心裏總是想到這個人,不過我始終沒有舉薦他。侄子生病了,我一夜去探望十次,回到家倒頭就睡;但我兒子生病了,我雖然不去探望他,可是卻整夜睡不著。依你說,我有沒有私心?”

私心,是人之常情,但看我們怎麽表現,如何權衡。有人因私心濫用公權、徇私舞弊,也有人以大局、以國家為重,私情是其次。就像第五倫拒絕賄賂,不讓自己陷入利益私交的囚牢中;兒子生病時,他堅持原則,卻不失情義。

第五倫處事為人的耿直不阿,以及對百姓的仁德和慈悲,教人尊敬,更是每一個為官者、為師者、為上司者、為父母者,甚至為朋友者、為兄長者……應當引以為鑒的。

誠如第五倫一次向漢章帝上疏時,提到:“其身不正,雖令不從。以身教者從,以言教者訟。”推行政策,教人以善,關懷百姓,愛國愛社會等等,以自身的行為舉止教人,要比口說能夠讓人信服,產生的推動力量與深入人心的厚度,更是不能比擬。

這則《後漢書》的記載,個中的深遠意味與意義,實在是現代人應該深思與學習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