麵對別人的指正,我們是否能夠坦坦然然、歡歡喜喜地接受?甚至誠實麵對自己的一切善惡得失,毅然改過。一旦身居高位擁有權勢地位時,還能謙卑接納他人的批評指教,不自滿自傲,不力圖保住自己的麵子嗎?

《老子》說:“不自見,故明;不自是,故彰;不自伐,故有功;不自矜,故長。”一個人能受人敬重,處處都有好因緣,正因為能夠不矜不伐,不自以為是,不驕慢自恃。春秋時代,齊國名臣晏子便是如此。

高繚在晏子手下為官三年,晏子想辭退他。左右的人規勸晏子說:“高繚侍奉先生已經三年了,從來沒有給他什麽爵位,現在卻辭退他,似乎說不過去。”

晏子麵目肅然,詞嚴義正地說道:“我晏嬰是一個褊狹淺陋的人,需要周圍的人加以扶助,這樣才能做得公正無誤。現在這個高繚跟隨我多年了,從來沒有糾正過我的過失,因此我要辭退他。”

何謂“君子之道”?子思在《中庸》裏闡明:“辟如行遠,必自邇;辟如登高,必自卑。”成功的果實,必須經由點滴灌溉而能成熟,任何人,任何事物都是如此。因為能夠看到小事的力量,小細節的不容忽視,才能成其偉大。

晏子以為領眾、行事都應該公正無私無誤,分毫馬虎不得;更明白“以人為鑒”的重要性,不貪下屬的阿諛順意,反認為敢於直諫才是稱職。晏子這等胸懷,莫怪孔子也讚歎:“救民百姓而不誇,行補三君而不有,晏子果君子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