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要把人做好、要把事做好,必須具備許多條件,其中敢於認錯、勇於改過的修養是相當重要的條件。因為世間人形形色色,各人的觀念和行事迥然不同;世間事繁雜多變,處處都是挑戰,行走其中難免會有差池,或者與人產生摩擦。“人非聖賢,孰能無過;知過能改,善莫大焉。”人,不怕犯錯,就怕沒有認錯改過的勇氣。

明朝的馮夢龍撰寫的《智囊全集》中,有一則頗令人省思的故事。

徐存齋還不到三十歲時,便由翰林院被派到浙江中部當督學。徐存齋任內,曾經有一位讀書人,在文章中用了“顏苦孔之卓”之句,意思是,顏回很想效法孔子,卻苦於孔子的德行卓爾出群不可及。徐存齋將這句圈起來,並批上“杜撰”二字,判為四等。

讀書人對徐存齋的批點,無法心服,因而手持卷子表明:“太宗師見教,當然是正確的,但是‘苦孔之卓’語出揚子《法言》一書,確實不是我杜撰的。”

隻見徐存齋站起來,恭恭敬敬地說:“我這個人很幸運,官當得太早,學問做得不夠紮實,今天承蒙你多指教了。”還將文章改判為一等。

徐存齋麵對自己的錯誤與不足,不僅不會遮掩過失、惱羞成怒,還能寬容大度地接受讀書人的指正,謙虛改過,即是懂得做人處事。

人難免會犯錯,就怕好麵子,不肯承認自己的過失,而迷失在錯誤的死胡同裏,釀成更難以彌補的錯誤。《荀子·勸學篇》說:“君子博學而日參省乎己,則知明而行無過矣。”《大乘本生心地觀經》說,“懺悔能燒煩惱薪”、“懺悔能開菩提華”,都是教導我們麵對錯誤時,學習認錯與改過才不致重蹈覆轍,才能自我提升,把事做好,贏得他人的敬重與信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