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遇到不好或者不方便回答的問題時,除了轉換角度巧妙回答外,一針見血地從問題中發現提問者的常識性和邏輯性錯誤,然後以糾正錯誤的方式回答,也不失為一種好方法。比如以下兩個例子:

    問:您對香港奶粉限購怎麽看?如果發布會讓您回答這個問題,怎麽答?

    李肇星:你作為記者應該知道,沒有一個發言人會回答假設性的問題。那如果我假設我自己是記者,你是發言人,你怎麽回答這個問題?

    問:您怎麽看中港關係?

    李肇星:什麽叫“中港”?你這個問題可大了!……香港是中國的一部分,這個說話要注意!要嚴謹!

    在第一對問答中,記者提了兩個問題,但是很不幸的是第二個問題帶有假設性,所以被李肇星很敏銳地發現後,他以“發言人不回答假設性問題”做了回答,連提問者本人都無法辯解;第二對問答更是出現了最基本的常識性錯誤,對於這樣的問題,李肇星並沒有也不能直接回答,所以他立即指出了錯誤,並且教導記者要嚴謹,記者也因此意識到了自己的問題,趕緊連說“對不起”。這兩個例子,都沒有在實質意義上回答問題,但事後我們認真分析就會明白,李肇星的應對,其實是類似問題的最佳、最有效的回答了。

    另外,還有一種方式,可以代替“無可奉告”來回答問題,並且效果要好得多,這種方式就是針對問題再反問。

    曾有記者問李肇星:“您怎麽看中日關係?”他回答說:“你沒看到新聞發布會上都回答了?你沒去,是吧?你是哪個媒體的?哪裏學的新聞?”一連幾個反問句,不光從側麵回答了提問,其實還巧妙地“解決”了記者自身存在的問題:其一,這個問題之前已經公開回答過,你自己就能找到答案;其二,已經麵對所有媒體回答過的問題,沒必要再針對單個媒體進行二次回答,這包含發言人職責、操守、時間寶貴的因素,也有教導記者之前不專心或者不細心的因素,是一種頗具責任感的體現。

    類似的回答方式,李肇星不止一次運用過。當時,還有記者提問:“您怎麽看房價問題?”李肇星反問:“你有幾套房?”記者回答:“一套房,我是北京戶口。”李肇星接著反問道:“那你還要幾套?要幾個戶口本?”幾個反問句,引得大家又一陣大笑。據說還有一次,當有國外媒體問到關於台灣和所謂部署導彈的問題時,時任駐美大使李肇星反問道:“關於所謂部署導彈問題,你能保守機密嗎?”在場的所有媒體人都一愣,他們沒想到李大使居然要回答這個問題了,那位提問的記者立刻興奮地說:“我當然能保密。”結果李肇星馬上回道:“我也能保密。”如此結合人生與處世智慧、說話與外交藝術的絕妙回答,令在場的所有媒體大腕五體投地。

    同樣可能使人難為情的問題,由不同的人回答,效果會完全不一樣,這取決於回答問題時用的是“無可奉告”甚至是伴隨著不正常臉色的正麵拒絕,還是頗具藝術性的巧妙回答。從科學和哲學的角度來說,所有的問題,無論多刁鑽、刻薄和使人難堪,都一定存在著一種最合理、最能體現智慧的回答方式。不管這種回答方式具體是什麽,它必定具備一個特點,那就是巧妙。

    巧妙地回答問題,能夠從客觀上消除問題可能引發的尷尬,創建更和諧的社交氛圍,也能夠從主觀上使雙方的心情保持在相對愉悅的層麵,也就能進一步提高社交質量。同時,因為巧妙與智慧緊密相關,因此如此回答不好回答的問題更能將自己身上的閃光點展示出來,從而提高自己的魅力指數。從長遠來看,通過不斷地積累,這必定會成為一個人邁向成功之路的一大基礎。 本章已閱讀完畢(請點擊下一章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