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一個團隊中,監督和控製必不可少,但是也不能太過分;同樣地,員工具有一定的自覺性,但是他們很難做到完全自覺,因此人們應當想辦法尋找一種平衡。這種平衡主要建立在員工彼此監督的基礎上。員工之間彼此進行監督和提醒,這本來就是一個優秀團隊應該有的特質,而團隊管理者應當強化這一特質,最好的方法就是將其製度化。

    一個明顯的例子就是許多團隊如今都會推進分工與流程化體係,每一個流程中的員工雖然都有屬於自己的工作,但是彼此之間的工作環環相扣,相互影響,隻要某一個環節出現了問題,其他環節往往也會受到影響。正因為將整個團隊捆綁成一個整體,員工之間會存在相互負責、相互監督的情況,因為誰都不希望因為其他人的失誤而影響自己的工作環節。

    這種讓員工相互監督的製度並不是要求在執行者內部安插眼線,也不是為了挑撥彼此之間的關係,而是為了帶動和引導所有人主動追求目標。

    首先,管理者要完善內部的責任製,尤其是崗位責任製,通過對崗位職責進行明確分配,從而有效體現出相互製約的特質,並順利達到內控的目的。

    其次,管理者每天都要輪流安排一兩名員工監督其他人的工作,尤其是監督員工上下班打卡的情況,這種輪流安排的方式可以確保每一個員工都能夠參與到團隊監督管理體係當中來。

    再次,團隊管理者需要打造批評的製度,團隊內部每隔一段時間就要發動一次相互批評和指正的活動,一旦有部門或者員工犯了錯誤,或者沒能夠按照指令完成任務,其他一些部門或者員工監督機構就可以在活動上提出批評。

    還有一點也很重要,團隊管理者應該在內部設立舉報箱,任何人都有權對一些不合理的執行行為進行舉報,隻要有人違反了團隊的規定,有人觸犯了團隊的公共利益,那麽其他人就可以進行舉報。

    對於員工來說,無論什麽時候,他們都要將自己當作團隊的一分子,而這種角色定位就要求他們承擔起相應的監督責任,或者說要懂得分擔管理者身上的管理重擔。從長遠來看,當員工內部形成相互負責、相互監督的習慣後,大家會在相互製約、相互促進的氛圍中共同為團隊目標而努力,這樣一來,整個工作就會變得更加整體化和體係化,執行水平也會不斷提升。 本章已閱讀完畢(請點擊下一章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