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會學家庫爾特·盧因曾提出一個很有意思的概念:“力場分析”。在這個概念中,包括兩種常見的力量,即阻力與動力。每個人身上都具備這兩種力量,而且比例不同。比如,有的人自信樂觀,常常做出非常合理的決策,而且具備積極行動的決心,因此一生幾乎都在踩著油門前進,動力十足。有一類人恰恰相反,他們一生中更喜歡不斷刹車,表現得猶豫不決、優柔寡斷,經常出現一些消極的想法,因此行動常常會被一些古怪的觀念束縛,並出現拖延。這一類人善於給自己製造壓力和阻力,辦事效率很低。

    那些充滿阻力的人總是會給自己的行動提出質疑,並且具有比較嚴重的拖延症,經常會幹擾自己的決定:“這樣做會不會有什麽風險”“恐怕我還能找到更好的方法”“這件事以後再做也不遲,沒有必要那麽著急”。一旦他們產生這樣的想法,就可能會變得越來越懶散,越來越習慣於拖延。

    拖延是一個需要盡快解決的不良習慣,尤其是在團隊中,拖延會嚴重影響整個團隊的運作。事實上,許多公司都存在拖延的情況,即便是一些大企業也經常會出現行動不及時的情況,之所以會這樣,就是因為這些企業的執行者缺乏時間觀念,經常會將上司的指令丟在一邊。

    為了將團隊打造成更具執行力的隊伍,管理者首先需要將員工培養成更具效率的執行者,需要幫助他們克服拖延症,這樣才能引導他們順利實施自己製訂的計劃,完成預定的工作目標。而為了培養執行意識,為了幫助他們形成立即行動的習慣,就需要從根源做起。

    心理學家認為拖延通常來源於兩種心理。首先是逃避心理,當人們處於一個充滿壓力且讓人恐懼的環境中時,容易產生逃避心理。比如,執行者討厭接受他人的指令,不喜歡上司的管理方式,或者害怕自己完不成任務,就可能會逃避責任,選擇拖延。

    其次是時間觀念淡薄,喜歡拖延的人通常更容易產生“期望式思維”,他們覺得自己可以順利完成任務,並且能夠盡快解決這些問題,實際上他們沒有意識到自己需要多少時間來做事。因此,很多時候他們都會產生一種“我可以在最後時刻輕鬆完成任務”的錯覺,可是在拖延一段時間之後,並沒有如預期的那樣順利完成任務。

本章尚未完結,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