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得越來越“獨”,是希望自己“介意”的事情越少越好。因為介意的東西越多,束縛越多。

    我對朋友圈裏的兩三個人是有些心懷愧疚的。我們通過不同的途徑加上了微信,與其中一個有過短暫的合作,買過另外一兩個的東西,他們都是年輕人,有一個我很欣賞的共性:勤奮!他們在各自的領域努力著,並且很懂生活。

    他們都約過我,喝咖啡,或者喝茶。我都說,好啊,等有空了,一起去。

    但是這個約定到現在都還沒實現。

    歸根結底,就是我懶,以及過得太“獨”了。

    仔細算算,這種疏離群體的生活已經過了十幾年。生活裏早已經沒有需要忍受的孤獨,反倒是很享受。

    現在的我,每天早上送完孩子上幼兒園,走路去咖啡館喝一杯,然後原路返回,偶爾在路上買點菜。回到家以後,坐在陽台上曬會兒太陽。然後工作,做午飯。午飯時間看一部電影。下午會開車去鍛煉或者遊泳。傍晚把孩子接回家以後,玩一玩,洗洗睡。她睡著之後,我看書,或者工作一會兒。

    這樣的生活就挺好了。沒有哪個環節會讓我覺得需要找個人聊聊天,或者聚一聚。

    認識新朋友的需求越來越少。

    過得越來越“獨”,是希望自己“介意”的事情越少越好。因為介意的東西越多,束縛越多。一個朋友,就是一段關係,是關係,就需要維係,需要經營,有了誤會需要解釋。我剛說的朋友圈的朋友,並不是不喜歡他們。我也時常關注,由衷地欣賞,為他們點讚,這些都是發自真心,但是,真要與他們坐在一起,我還真有點擔心會沒話找話。

    唯一喜歡參加的聚會就是婚禮。喜慶的氛圍,可以鼓掌、感動,吃了就走。

    很愛喝酒,卻很少喝,一年喝不了幾次。有時候實在想喝了,會專門坐飛機去找遠方的摯友真心真意地醉一場。

    電視基本不看,報紙看得更少。

    自己做了十幾年書,大多數熱門的書都不想讀。有時候買書是為了分析市場,或者看看人家的用紙。會集中看一些喜歡的作家的書,把他一生的作品都買了。年輕的時候喜歡讀,是想尋求相同的情感體驗,找共鳴和撫慰。現在好像也不是那麽需要了,所以開始看一些哲學方麵的東西,最近讀的一本書是關於樂理知識的。

    用網絡盒子看電影,裏麵的電影都看得差不多了。除了看一些科幻巨製,基本上也不常去電影院了。

本章尚未完結,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