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無所住,隨緣而住,就能免去許多業緣的鉤牽;心有所住,不識慧命,執著將令我們無法真正透徹生命真實的輕重緩急。心無所住,才能不驚、不怖、不畏,遠離顛倒夢想;心有所求時,信仰也會成為顛倒夢想。

    佛告須菩提:如是如是!若複有人,得聞是經,不驚、不怖、不畏,當知是人,甚為希有。

    何謂不驚、不怖、不畏?

    僧肇大師言:

    得聞大乘聞慧解,一往聞經,身無懼相,故名「不驚」。

    得大乘思慧解,深信不疑,故名「不怖」。

    得大乘修慧解,順教修行,終不有謗,故名「不畏」。

    佛陀說,要是有人聽聞《金剛經》,「信心不逆」,福德將勝過在無限的劫世中,無限量的以身布施。「信心不逆」就能隨順《金剛經》的文字般若,心不住著一處,不生毀謗。受持讀誦,能夠自利;為人解說,能夠利他。

    六祖《金剛經解義》說:「信順於理,故雲不逆。行解相應謂之受,勇猛精進謂之持;心不散亂謂之讀,見性不逆謂之誦。」

    再看《廣博嚴淨不退轉輪經》上說:「阿難!菩薩摩訶薩,信心清淨,無有怯弱;於佛法僧,心得淳淨;守護之情,無所願求;無信眾生,於佛法僧,令生信樂;生信樂,心不放逸;發菩提心,不著心相;信知六界,與法界等。菩薩行人,能信心不逆,自然調和柔順,心無怯若無願求,入三寶海,得如意智寶。」

    凡夫信仰不夠堅實,有時候以現世好心沒有好報的例子,來質疑佛法。信一日,疑三日,這種三天打魚、五天曬網的行徑,隻不過是在「迷與想悟,卻不能夠得悟」之間擺蕩。

    過去有一位老和尚發心要建一座廟,於是在市街上誦經念佛,經過了三個多月,竟然沒有人理他;旁邊一個賣燒餅的小孩,看了十分不忍,心想:唉!老和尚太辛苦了,我把賣燒餅的錢給他吧!

    於是就把那天賣燒餅所得的錢,悉數捐給老和尚了。市集上的人聽說賣燒餅的小孩子捐了錢,個個心生慚愧,自忖:「賣燒餅的小孩都知道發心做功德,難道我們還比不上一個小孩子嗎?」

    於是一傳十、十傳百,老和尚一下子就籌齊建廟的錢了。老和尚十分感激這個小孩,就對他說:「孩子,你今天發心做了大功德,將來你若有什麽困難,記得到寺裏來找我。」

    小孩回去後,因為交不出賣燒餅的錢而被老板解雇了,一時找不到別的工作,流浪街頭,終於淪為乞丐;不但三餐不繼,頭上還長了癩痢,眼也瞎了……忽然想起老和尚說過的話,一步步摸索,往寺院行來。

    老和尚因為修持得道,已證得三明六通,知道小乞丐將到寺院來求援,就在當天晚上召集徒眾,交代大眾:「明天有本寺的大護法要來,大家開山門恭敬迎接,不可怠慢!」

本章尚未完結,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