呂洞賓忽然大悟。做了一首偈子:

    扔掉瓢囊摔碎琴,如今不戀水中金。

    自從一見黃龍後,始覺從前錯用心。

    呂洞賓扔掉裝著不死藥的瓢囊,頓悟這麽長的時間以來,執守自己的肉身,根本就是錯用心機,要個長生不死的色相,億萬劫數,終不免墮落。肉身色相,隻是四大因緣和合,又何必費盡心機、想盡辦法延續?

    世間一切,本就依著成住壞空的因緣生滅。

    死亡,不僅是肉體上的,也可以是每一個念頭的生滅。當富貴死亡時,當愛情死亡時,當地位死亡時,當權勢死亡時,凡所有世間的因緣,壞去死亡時,我們感到無所依附時,要能參透因緣和合,生滅本來就應無所住,才能隨緣自在。

    在《中論.觀因緣品》第一,有一「八不因緣頌」,可以說明法身之體,無有生滅、常斷、一異、來去的妄相。

    不生亦不滅,不常亦不斷。

    不一亦不異,不來亦不去。

    能說是因緣,善滅諸戲論。

    我稽首禮佛,諸說中第一。

    生連接著死,死連接著生;既生即會死,死後還有生;死生原來也是幻化的假有,有什麽好擔憂,為什麽不自在?

    「無住生活」就是「不以物喜,不以己悲」,能夠對外境超然、不執著己心的生活。佛陀在《金剛經》所揭示的並不是出世的玄理,而是要凡夫也能在生活中照見般若自性,得到更自在的生活。

    生與死,是一半一半的世界,我們若隻看到生的一半,歡喜雀躍;隻看到死的一半,痛苦悲傷,不管是生的一半,或死的一半,隻有看到一半的世界,就不會明白生死如薪火相燃不息。其實生死是不二的,生未曾生,死又未曾死,因為我們有一個不生不死的生命。

    佛教的行者是透徹生死的專家,在人命如呼吸間的不可知,無法主宰的當下,我們要能把握每一個念頭,明了精神世界的內在價值,對人間更應該要惜物惜情,發大勇猛,才能開發一個真善美的淨土。 本章已閱讀完畢(請點擊下一章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