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妙色王因緣經》說:

    由愛故生憂,由愛故生怖;

    若離於愛者,無憂亦無怖。

    「愛之欲其生,惡之欲其死」,愛與恨常常糾纏不清。有時候,兩個人今天愛得難分難舍,明天卻勢如水火,現在恨他到了不能再恨的地步,將來卻可能需要他的協助。愛恨有所住,心就無法自由。何妨如蘇曼殊的詩:「禪心一任娥眉妒,佛說原來怨是親;雨笠煙蓑歸去也,與人無愛亦無瞋」?

    佛陀在世時,有一名年少比丘,無法控製自己對異性的貪念,心中十分痛苦。靜坐時,內心雜念紛起,無法專注修行。有一天,他思惟著:如果無法消除欲望的煩惱,欲望就會破壞我的戒行,為了保持清淨的戒行,斷除痛苦,不如切斷性器,立刻能得無憂的安樂。

    當這名年少比丘準備拿起刀動手時,佛陀忽然走進來,佛陀說:「你不要做傻事!善惡的根源,都在我們的心中,並不在我們的心外,你不關掉內在紛擾的念頭,卻往心外求法,根本無法斬除煩惱。」

    這一輩子,我們應該欲望很淡薄,但愛心要很強。

    愛是人性所需,也是生命的根源,沒有父母相愛,我們怎麽出生?佛門所說的感應道交,如同現代人所說的「來電了」,就是一種「觸動」,一種愛。不愛佛陀,怎麽會去禮拜佛陀?不愛師父,怎麽會去恭敬師父?不愛常住,怎麽會願意為常住奉獻犧牲?

    但是,這種愛是大愛,愛與欲不同。我們愛大自然、愛山、愛海、愛樹、愛花,喜歡親近,但不需要占有。欲望則出於自私的貪愛,總在歡樂與煩惱裏糾纏不清。沒有欲染的淨愛是可貴的,給人滋潤和力量,卻沒有私心和混亂。

    不斷升華的愛,無有所求的愛,就是慈悲。

    心有愛結、愛染,生起憂悲恐怖,飄零於三界風塵中。《金剛經》要我們心無所住,凡所有相,不生愛著,把愛升華為布施的大慈大悲。

    有一個國王,因為心愛的王妃病逝,悲傷過度而不思飲食,每天以淚洗臉地陪伴在王妃的遺骸旁邊。雖然許多大臣都勸國王要節哀順變,但是卻絲毫沒有作用。過了一段時間以後,有一天,有一位仙人來訪,大臣便將國王的情況告訴他,仙人便向國王說:「我不但可以說出王妃投胎的地方,甚至讓國王直接與她交談。」

    國王聽了以後,相當高興,立即要仙人帶他前往那裏。當仙人引導國王走出庭院,指著兩隻正忙於搬運牛糞塊的甲蟲說:「國王,這一隻正是病逝不久的王妃,她現在已經投胎轉世成為吃牛糞的甲蟲妻子了。」

    國王感到相當驚訝並且生氣的說:「你怎麽可以誣蔑我的妃子呢?」

本章尚未完結,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