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去心不可得,

    現在心不可得,

    未來心不可得。

    我們的心每天住在哪裏?

    現代生活包羅萬象,許多人不斷切換生活的角色和頻道,執著於「六塵」(色、聲、香、味、觸、法),每天患得患失,不是喜歡各種美色,就是執取各種聲音,各種味道,以假為真,以無為有,以穢為淨。被自己的、別人的各種妄念,生活的、世界的各種假相迷惑,產生顛倒夢想。我們每個人雖然都隻有一個「肉團心」,但是有情眾生生活在「妄念」裏,心住在「五欲六塵」裏。

    心若有住就不安全、不穩定,色聲香味觸法都會變,聲音說了就沒有了,都不是你的。如果不入、不住、超越,要住在哪裏?住於「般若」,這是另外一個超越的世界。甚至在那一個世界裏,你一樣可以在色聲香味觸法裏感到自在,因為人在世間要生活,有家庭、有兒女,一樣可以有大修行,就如維摩詰居士「雖處居家,不著三界;示有妻子,常修梵行。」

    佛陀不是成佛了就不吃飯,成佛了就不要世界,他一樣要過世間的生活。佛陀一樣會生氣,也會罵人,不過他生氣、罵人跟一般人是不一樣的。如佛陀常訓誡弟子「不知苦惱、愚癡、非人」,我認為這就是罵人,但罵得很藝術、不刻薄。我們一生氣,情緒就有很大的波動,佛陀生氣是不住在情緒裏的。例如佛陀教訓羅睺羅,看起來很嚴肅,卻是出於度化,所以說不住在情緒裏,不受情緒擺布。

    「須菩提!於意雲何?如來有肉眼不?」

    「如是,世尊!如來有肉眼。」

    「須菩提!於意雲何?如來有天眼不?」

    「如是,世尊!如來有天眼。」

    「須菩提!於意雲何?如來有慧眼不?」

    「如是,世尊!如來有慧眼。」

    「須菩提!於意雲何?如來有法眼不?」

    「如是,世尊!如來有法眼。」

    「須菩提!於意雲何?如來有佛眼不?」

    「如是,世尊!如來有佛眼。」

    「須菩提!於意雲何?如恒河中所有沙,佛說是沙不?」

    「如是,世尊!如來說是沙。」

    「須菩提!於意雲何?如一恒河中所有沙,有如是沙等恒河,是諸恒河所有沙數,佛世界如是,寧為多不?」

    「甚多,世尊!」

    佛告須菩提:「爾所國土中,所有眾生若幹種心,如來悉知。何以故?如來說諸心,皆為非心,是名為心。所以者何?須菩提!過去心不可得,現在心不可得,未來心不可得。」

    佛陀透過恒河的沙數,比喻眾生的心不可計量,因為,佛眼可攝一切眼,在諸佛世界中的一切眾生,所有種種不同的心,佛也是完全知曉的。為什麽呢?

    《大乘起信論》說「一心開二門」,眾生與佛本具同一心性,但因為無明妄動,而有生住異滅、迷悟染淨的相狀;因此,「一心開二門」:一是真如心,另一則是妄念心、生滅心、無明的心。

    眾生與佛,本來無異。眾生心就是佛心,眾生本有佛性,與佛原來無二無別,所以如來能悉知眾生心性。但是,眾生被六塵所蒙蔽,生出種種虛妄心念,忘失寂然不動的真心,執著在妄想之中,就無法證悟「實相」;而佛不為業轉,了悟真心。佛知眾生為同體,因同體而起滅度無量眾生的大悲,是以「同體大悲」。

本章尚未完結,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