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

    佛教講「無我」就是「空」。「無我」即一切事物皆因緣所生,沒有本體自性。

    「我」應該要具有四個條件:要能主宰、要能常住、要能普遍、要能自在。然而,我的存在,是由地、水、火、風,四大因緣和合而成,自己無法主宰;是緣生幻有,不能常住;是處處有障礙,不能普遍;是苦的業報,不能自在;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我」的存在,是「五蘊假合」的「假我」,沒有真實性。因此,要能從假我中借假修真,找到真如般若實相的我。

    《金剛經》說「無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是積極地從否定上建設一個「常樂我淨」的世界;能夠無我、無對待、無是非、無苦惱、無障礙,永恒的「真我」才能顯現。

    應如是降伏其心,所有一切眾生之類,若卵生,若胎生,若濕生,若化生,若有色,若無色,若有想,若無想,若非有想,非無想,我皆令入無餘涅盤而滅度之。

    如是滅度無量無數無邊眾生,實無眾生得滅度者。何以故?須菩提!若菩薩有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即非菩薩。

    布施有相,布施的功德就大不起來;度生有我,度生的慈心就發不起來。

    發無我之大悲心,才能廣度一切眾生。眾生種類很多、數量無限,度眾生不該有分別心,應該要發廣大心,度盡所有的眾生。

    須菩提!菩薩以滿恒河沙等世界七寶持用布施,若複有人,知一切法無我,得成於忍,此菩薩勝前菩薩所得功德。何以故?須菩提!以諸菩薩不受福德故。」

    須菩提白佛言:「世尊!雲何菩薩不受福德?」

    「須菩提!菩薩所作福德,不應貪著,是故說不受福德。

    娑婆世界又稱「堪忍」的世界,因為世間充滿煩惱、痛苦,事事可忍,就可以成就。忍,就是忍耐。忍耐逆順之境而不起瞋心,安住於真理而不動心。忍,可分為三種:生忍、法忍、無生法忍。《金剛經》說的「得成於忍」,指的就是「無生法忍」。

    什麽是「忍」?忍是認識,是接受,是擔當,是處理,是消除,是化解。

    好比爸爸回家,兒子吵著說:「爸爸,你跪下來給我騎馬。」爸爸就真的跪下來給兒子當馬騎,不但不介意,還哈哈大笑。因為他愛他的兒子。否則,也許會給他二個耳光。

    所謂「生忍」,就是要能認識生活中所遭遇的各種酸甜苦辣、人我的是非曲直,負責應盡的任務,化解恩怨煩惱。一個人要維持生命,要生活得自在,就必須要「生忍」。例如,為了工作上班,必須早起趕公交車,必須忍受塞車、寒熱、睡眠不足等身體上的疲累之苦,乃至人事上的意見不和、愛恨情仇等。「忍」,是智慧的力量。

    所謂「法忍」,就是能自我疏通、調適心理上的貪瞋癡成見,體認世間上的生老病死、憂悲苦惱、功名利祿、人情冷暖,都是「緣起緣滅」,把心安住於真理而不為生滅所動搖,就是「法忍」。體悟「緣起性空」,才能通達事理人情的般若智慧。如有人罵我混蛋,能夠想:「哈哈,我是混蛋」、「阿彌陀佛,謝謝」,就不會介意。再說,難道有人罵我混蛋,我就是混蛋了嗎?不會的,這是超越名相,不跟人計較,這時候混蛋是這個人而不是我了。

    如同《四十二章經》上說:「惡人害賢者,猶仰天而唾,唾不至天,還從己墮;如逆風揚塵,塵不至彼,還坌己身。」

本章尚未完結,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