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五祖弘忍大師把衣缽傳給慧能以後,知道眾心一時不能明白他為何一下子成了宗門祖師傳人,也不能夠服氣,便要慧能深夜離開。當五祖送他到九江驛時,要慧能下船,並為他把櫓搖船,說:「我來擺渡,度你過去。」

慧能說:「請由弟子來擺渡吧。」

五祖說:「應該是我度你。」

慧能回答:「迷時師度,悟時自度。」

慧能所說的「自度」,就是要我們培福、結緣、修慧,即所謂的「福慧雙修」、「行解並重」。培福,就是「助人為快樂之本」,能夠隨喜隨緣為人服務,乃至修橋鋪路,救災濟貧。學佛先結人緣,修行不是自私、懶惰的借口,更不是為了逃避、遠離人群,應該要廣結善緣,培植無量福德的修行;人生的意義,在於當我們的肉身在這一期生命中壞滅了,而我們曾經種下的福田,卻已然遍地開花,遍地結果。

喜舍的善心,就是培福。

佛陀於累世修行時,或割肉喂鷹、舍身飼虎,或為鹿王、魚王身,遇眾生有難或有所求,都能不分怨親、不分人我,廣大平等的布施、度濟。並且不隻一次、兩次,而是「三祇修福慧,百劫修相好」。

如果一個人在這個世界上,一輩子隻知道一個「我」,隻為了自己的一張嘴、一個肚皮,拚命奔波勞苦,不但沒有意思,而且浪費人生。當一個人不懂得般若智能,拚命向外求知識,或者鋒芒畢露,聰明外顯炫示,生出驕傲的心,感到自己比一般人更聰明、生得更美麗,「我」在一般人中顯得出類拔萃、鶴立雞群,「我」是與眾不同的,是汙泥中最美麗的一朵蓮花!一個人若有這種思想,就是「著相」。

「相」於人身,原本是個臭皮囊,是因緣和合而成。倘若人活著隻為了自己,一天到晚思量如何穿好衣服、吃好東西,得到更好的權力地位。可是到人身的壽命有時,它要走的時候,不論他曾經怎樣的為這身體穿上名牌高貴的華服,或者曾經住在怎樣的權位上,或是飲食怎樣的精致,一切都如夢幻泡影,歸於幻滅。

人人皆有佛性,所謂「迷即眾生,悟即是佛」,迷悟就在一念之間。

人生忙忙碌碌,我們應該讓身心有所安住,更進一步還要幫助別人也能找到安身立命的所在:

一、安住在慈悲喜舍上

二、安住在發心立願上

三、安住在般若智慧上

四、安住在禪定戒法上

五、安住在淨念禮拜上

六、安住在淡泊謙卑上

七、安住在放下自在上

八、安住在學習滿足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