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隱禪師生活於日本明治時代(公元一八六八~一九一二年)。有一天,有位學者教授來向他問禪,他以茶水招待。

    禪師不斷的把茶水注入這位客人的杯中,直到滿杯,還是沒有停止注水。

    這位教授望著茶水溢滿整個桌麵,終於忍不住開口:「禪師,茶水已經滿溢出來了,你不要再倒水了!」

    「你就像這隻杯子一樣,裏麵裝滿你自己的知見,你要先把你心裏的執著空掉,吾宗的禪水,才有辦法流向你的心中呀!」

    世俗常說「放空自己」、「讓自己歸零」。佛法的「真空」,不是對著空氣發呆,消極放棄,而是「無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所謂「無相」,並非要離開了我、人、眾生、壽者才沒有相,而是不執著在人相、我相、眾生相、壽者相上麵,就是所謂的「在相離相」。

    真空不礙妙有,真空才能妙有。

    空,是很難明白,很難把握的真理。空,究竟是什麽呢?

    一般人的觀念是把「空」和「有」分成二邊,凡是「有」的東西,你不能說「空」,凡是「空」的東西,不能說「有」,但這不是《金剛經》所說的空,也不是一般所謂「空空如也」的「空」。《金剛經》所說的真空含攝了「有」和「無」。

    用我們的拳頭作譬喻,握拳時明明有個拳頭在,但當五指伸開,拳頭又在哪裏呢?明明看到的拳頭現在卻沒有了。你說沒有嗎?可是五個指頭合起來一握,又是一個拳頭在這裏。所以《金剛經》講空,說明世間沒有不變、常住性的東西,沒有不依因緣獨立存在的東西,有就是無,無也是有。

    含攝了「有」和「無」的「真空」,其實就是「因緣」的意思。要怎麽理解「因緣」?我們和另一個人相遇就有分離,分離之後又可能再相遇,所以人和人之間的「因緣」既是相遇,也是分離;萬丈高樓依因緣建起之前是平地,但是,如同紐約的雙子星大樓,在恐怖攻擊之後,又夷為平地。樓建、樓塌都含攝在「空」裏。

    種子慢慢生長,開花,花開了,待花落之後,「化做春泥更護花」;結了果,果熟,成為鳥獸的食物,或是落地,果肉腐爛,種子就隨之傳播,等待新生。「有」和「無」,同在一個圓上,起點,也是終點。因此,空,是宇宙本體,是人生的根本,是「有」和「無」同在。

    佛教徒說:「阿彌陀佛。」一句「阿彌陀佛」,具有無可限量的意義。比如:看到王先生打從前麵過來,馬上就說:「王先生,阿彌陀佛」,表示:「嗨,王先生,你來了。」早晨在路上遇到李先生,就說:「李先生,阿彌陀佛」,也可表示:「李先生你早啊!」又如我們到別人家裏作客,告辭時就說:「我要走了,阿彌陀佛。」表示:「各位再見了。」看到人家跌倒了就說:「哎呀!阿彌陀佛」表示:「關心別人。」看到媽媽打小孩,說:「唉!阿彌陀佛!」表示憐憫同情。人家送我東西,表示感謝,口中也說:「阿彌陀佛。」

本章尚未完結,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