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往往有無數雜念,猶如大千世界數不盡的微塵,佛陀了解眾生的心性和習氣,因此用金剛堅利的劍戟,斷除我們心頭常在纏縛的雜念妄想,令我們直指本心,不再著迷眩惑於世間的色相。《金剛經》正是佛陀說妙法,不斷粉碎我們內外的妄想和無明;佛陀取最堅最利的「金剛」(金剛石,也就是鑽石)為比喻,讓眾生明白,我們本來就具有金剛般若之寶,能夠斷除一切煩惱、無明,成就自性中的法身慧命。

    金剛就是我們的般若自性、般若禪心。諸佛時時度化我們心內的眾生,般若的妙用,能令眾生時時成就自性諸佛,般若就是每個人本具的無限潛能。

    凡所有相皆是虛妄

    爾時,須菩提白佛言:「世尊!當何名此經?我等雲何奉持?」

    佛告須菩提:「是經名為《金剛般若波羅蜜》,以是名字,汝當奉持。所以者何?須菩提!佛說般若波羅蜜,即非般若波羅蜜,是名般若波羅蜜。須菩提!於意雲何?如來有所說法不?」

    須菩提白佛言:「世尊!如來無所說」

    「須菩提!於意雲何?三千大千世界所有微塵是為多不?」

    須菩提言:「甚多,世尊!」

    「須菩提!諸微塵,如來說非微塵,是名微塵;如來說世界,非世界,是名世界。」

    在《金剛經》中,佛陀舉三千大千世界,乃微塵所和合而成的例子,來說明微塵是假法,所以微塵和合而成的世界,亦無自性,是假因緣。佛陀所說的般若波羅蜜,是為了令眾生迷途知返,離苦得樂,因而先立假名,隨應眾生機緣方便說法;世間一切名相,都是為了方便指涉和溝通,我們應無所住,一旦執著在這些名相上,就陷入了迷障。

    萬物皆依因緣假合而存在,是以名相皆假,身心感受皆假。參禪的人講「明心見性」,就是「應無所住而生其心」,就是「直指本心」;本心,就是《楞嚴經》所說的「常住真心,性淨明體」。常住真心,就是明心,就是沒有塵垢;性淨明體,就是般若、如來藏性,就是見到清淨的光明。沒有塵垢,才能見到清淨的光明。明心見性,也就是明白自己本有的般若、如來藏性。也正是六祖題在壁上的偈語:「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台,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

    百靈和尚有一天在路上遇到龐蘊,百靈問他:「當年你在馬祖道一處得到的一句,你曾說給人聽嗎?」

    龐蘊說:「有啊!我曾經向人說過。」

    百靈心中不解,此句應是非語言可說,非思議可及,說即不中。因此再問:「你曾向何人說?」

    龐蘊用手指著自己說:「我隻對龐蘊說啊!」

    百靈讚歎說:「即使是佛陀大弟子解空第一的須菩提也比不上你啊!」

    龐蘊以手指自己表示得意的一句,即人人本具的佛性,個中體會如人飲水冷暖自知,又怎能與人說?

    龐蘊問百靈:「那你得意的一句,又曾向何人說了?」

    百靈戴起鬥笠就走了。

本章尚未完結,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