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麵已經提過:「波羅蜜多」是古梵語,意思是「完成了,從此岸到彼岸,涅盤寂靜了」。既然知道必須從「迷」的此岸到達「悟」的彼岸,在心中時時惦記著就能完成心願嗎?《金剛經》卻說:「應無所住而生其心」。

    「住」,就是「執著」,尤其是對自我的執著。諸如:以自我為中心、執著於自我價值的判斷,緊抓著一個念頭牢牢不放,或情緒執迷於愛恨悲歡,太過在乎自我的利害得失。

    「應無所住而生其心」,就是要我們,以無私無我的般若智慧處世,才能達到涅盤的境界。

    涅盤的境界是:

    ˙完全的平靜

    ˙最高的妙樂

    ˙持續的幸福

    ˙福慧的完成

    ˙徹底的離欲

    ˙究竟的解脫

    ˙真實的世界

    從煩惱迷苦的此岸,度到清涼寂靜、惱煩不現、眾苦永寂的彼岸,就是佛教的成就。具體的方法就是前麵提到的「六度」,也稱為「六波羅蜜」,就是「六種得度的方法」,以「般若」為「第一波羅蜜」。

    一、布施(檀波羅蜜、檀那波羅蜜):把自身所擁有或所知道的施予他人。除了財物的布施(財布施)外,還包括佛法的傳揚(法布施)和信心的給予(無畏布施)。布施能除去五毒中的「貪」。

    二、持戒(屍波羅蜜、屍羅波羅蜜):不要隻停留在不可以這樣、不可以那樣,而要從積極的層麵來看五戒,就是幸福之道。如不殺生而護生,不偷盜而喜舍,不邪淫而尊重,不妄語而讚美。不殺生而護生就長壽,不偷盜而布施就發財,不邪淫而尊重就家庭和順,不妄語而讚美,名譽就會好了。

    三、忍辱(羼提波羅蜜):包括「生忍」、「法忍」和「無生法忍」。菩薩能忍受一切有情侮辱,以及寒熱饑渴等,以此斷絕五毒中的「瞋」。

    四、精進(毗梨耶波羅蜜):包括「身」精進與「心」精進。心意上的精進,指身體力行善法、勤斷惡根,對治懶惰鬆懈(五毒中的「慢」)。

    五、禪定(禪度波羅蜜、禪那波羅蜜):即心無雜念,不為俗務迷惑顛倒,就能除去散亂(五毒中的「疑」)。

本章尚未完結,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