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下動之至易,安之至難,可憐這些“有覺悟”的百姓,連同嬌妻稚子,客死他鄉,做了炮灰,還被說成是自願行為。像劉備這樣的兵痞民賊、厚臉皮的貨色,曆史上滾滾不絕,以此可知中國人民災難深重矣!

    古代百姓上街說官員好,或者對離任官員進行挽留,總覺得有些滑稽。官員未必與每個百姓都有直接交往,他好與壞,百姓無從判別,還不是道聽途說、人雲亦雲?英雄崇拜意識,把自己的禍福托付他人的懶漢心理,成就了造星團隊的期望,也反映了曆史上國人亟須啟蒙的現狀。

    須知世上也許本無英雄,許多的英雄都是吹出來的。塑造英雄之路,固然靠的是吹捧,而且“一將功成萬骨枯”,有英雄的時代,必然是平民受苦的時代。也許英雄的初衷,真就是為了“措天下於衽席”。但是到頭來,必然是“擲屁民於水火之中”。縱觀中外曆史,莫不如此。所以老驥有一個心願,就是但願世無“英雄”,“不折騰”,百姓或可樂業安居。

    總之,《三國演義》無限拔高百姓的政治鑒別能力,隻能讓讀者感覺處處虛偽。而用春秋筆法、將政治綁架說成對百姓的顧念,更是體現了作者的流氓心態。

    其實仔細想來,上下五千年,百姓一直充當看客,不獨中國如此,外國也是這樣。

    《水滸傳》真實為之記錄,體現出負責任的現實精神。反觀老驥自己,也是一介平民,假使有選擇,也隻願做看客,不願做炮灰。

    * * *

    (1).參見《水滸傳》,人民文學出版社1997年版,第二十七回

    (2).參見《水滸傳》,人民文學出版社1997年版,第四十回

    (3).參見《三國演義》,人民文學出版社1973年版,第十二回

    (4).參見《三國演義》,人民文學出版社1973年版,第二十回

    (5).參見《三國演義》,人民文學出版社1973年版,第四十一回 本章已閱讀完畢(請點擊下一章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