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間上,寶貴的東西很多,有人以錢財為最寶貴,有人以愛情為最寶貴,有人以名位為最寶貴。但是有人認為學問知識最寶貴,因為學問裏,有道理,有智慧,有義氣,有遠見,有人我,有公平,所以學問之道貴矣!

學問之道,試舉六要如下:

一、一個“拙”字:學問之道,不一定要聰明,有的人“聰明反被聰明誤”,這就不是學問。“拙”,就是誠實本分,按部就班,難得胡塗;一個真正有學問的人,聰明而不討巧,所以一些深諳世故,經驗豐富的出家人,都自稱“老拙”。例如,彌勒菩薩的詩偈雲:“有人罵老拙,老拙隻說好;有人打老拙,老拙自睡倒;有人唾老拙,隨他自幹了,我也省力氣,他也無煩惱。”其實真正能做到這個功夫的人,可以說是世上最聰明的人了,豈能用笨拙來看待他?

二、一個“勤”字:學問之道,在於勤學、勤思、勤省、勤於自覺。沒有學問的人,不知道反省;真正有學問的人,做人明理,凡事為人設想,勤於為人服務。有學問的人,不汲汲於為自己的利益打算,就像農夫勤於耕種,工人勤於生產。做學問的人,要勤於做人。

三、一個“誠”字:學問之道,不能虛浮,不能妄為,真正做學問的人,要誠誠實實。道德可以四兩充半斤,學問四兩就是四兩,半斤是半斤,完全假不得。做學問的人,如果不以誠實為主,隻靠一時僥幸,天長地久,騙人的人哪能永久呢?所謂“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知道多少說多少,這才是真學問。

四、一個“問”字:學問之道,所謂“學問、學問”,學而要問,學而好問,不學就不肯問,不學就不會問;唯有要學,所以先要會問;唯有好學的人,才知道問題所在。例如,你通達文學,對文學中的許多問題,你不問就不易了解。所以,佛教教人要問法,道家叫人要問道,儒家叫人要問學,甚至於政治家,為政先要問政。唯有學而肯問,才能自謙,才有自知。

五、一個“思”字:學問之道,如《四書》說,“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所以在佛教裏,叫人求智慧,要從“聞”裏成就智慧,從“思”裏成就智慧,從“修”裏成就智慧;從聞思修才能入三摩地。因為學而才會思,思而才會學,學與思、思與學,二而為一,一而為二,所以真正有學問的人,才能成為思想家。

六、一個“明”字:有時候我們稱讚一個人“你是個明白人”、“你是個明理的人”,就是說他是個有學問的人。過去對勤政愛民的皇帝,我們就稱他為“明君”。一個能幹的人,為全民服務,而且公平有正義感,我們就稱讚他“英明”;一些不學好的人,當他改過自新了,就說是“棄暗投明”。可見學問之道,在於一個“明”字。做人必須要英明,要光明,要明白事理、人情、是非、好壞,才算是有學問的人。

其實,若論學問之道,豈隻六要,其他如:學要交友、學要問道、學要實踐、學要實驗、學要研究、學要印證、學要應用,所以為學之要,多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