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隻聰明的兔子,都會為自己準備三個居住的處所,因為它怕獵人捕捉時沒有退路,所以營造“三窟”以求自保。

曆史上,“戰國四君子”之一的孟嚐君,在擔任齊國宰相時,其門客馮諼為他在薛地(孟嚐君父田嬰之封國)廣行仁義,後來齊湣王不再用他為相,孟嚐君回到薛地,受到百姓熱烈的歡迎。這時馮諼告訴孟嚐君:“狡兔有三窟,才能免於一死,你現在隻有一個窟,還不能高枕無憂。”於是靠著馮諼再度為他在各國建立威勢,緊接著讓齊王再度封其為相,並把宗廟建在薛地上,使得齊王對孟嚐君有所忌憚,因此孟嚐君終生為官而無纖介之禍,靠的就是馮諼為他所構築的“狡兔三窟”。

狡兔有三窟,聰明的人生也應該要有三窟。吾人的三窟是什麽呢?

一、第一窟:能。人在世間,當然要靠自己的智慧才能,才有辦法立足,否則就如汽車沒有油,跑不動;手機沒有電,無法通話,所以一個人要有能力,才能在社會上與人一較長短。你有口才的,要能教書;頭腦好的,能出謀擘劃;有慈悲心的,從事慈善;具備其他各項專長的,也都可以在人生的舞台上,盡量發揮自己的能力。所以每個人從小父母養育我們,老師教導我們,最主要的,都是為了培養能力。

但是,等我們真的培養了足夠的能力,能夠呼風喚雨,有所作為的時候,並不代表人生就能一帆風順,就能平安無事,所謂“天有不測風雲,人有旦夕禍福”,有時候在路上開車,你不撞人,別人也會來撞你,所以聰明的人,不能沒有第二窟。

二、第二窟:忍。“能”是力,“忍”更是力。一個人能挑多少斤重?就看你有多少的忍耐力;在各種壓力、挫折之前,你是否能經得起,也要看你有沒有忍的力量。忍就是認知,就是接受,就是負擔,就是處理,就是化解,更是一種智慧。

當“能力”表現到某種程度時,就要靠“忍”的智慧了。在豪門權勢之前,要能忍;麵對各種威脅利誘時,要能忍;處在各種艱難困苦時,要能忍。我們能忍一口氣,就會風平浪靜;退一步想,就會海闊天空。所以,“忍”是我們人生的第二窟。

三、第三窟:舍。人生太過富有,容易遭人疑忌;太有權勢,也會遭人妒恨,因此,必要時,要以“舍”求生。例如,壁虎遇到了危險,也要肯得斷尾,才能保全生命。一個人一直貪圖富有,也要有福德因緣才能堪受,如果福德不具,即使富可敵國,轉眼就是明日黃花。

世界是大家的世界,財富也是大家的財富,人生在世,不能想要“獨有”、“獨占”、“獨享”、“獨吞”,世間上的一切,“單獨”便無法存在,所以要“舍得”與人共有。

從“狡兔三窟”,我也試著為人生定出三窟:一曰能力;二曰忍慧;三曰舍得。對此“人生三窟”,讀者們信其然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