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如何“自悟修行”?

    “自悟”,就是要自我要求、自我實踐、自我覺悟。吃飯,可以由別人煮給我們吃;喝茶,可以由別人倒給我們喝;可是覺悟,一定要靠自己。所以禪宗平時都是教人要提起話頭,要“參”、要“疑”、要“問”,所謂“大疑大悟、小疑小悟、不疑不悟”,累積很多的“小悟”,便能成就“大悟”。

    我們每天在日常生活中,如果沒有一悟,就是沒有一點進步。這個悟的意思是:我懂了,我知道了,我想通了,我找到了。這和禪宗的悟,是稍有相應的。

    禪師們的悟境,是忘失身心,是泯滅人我,是與虛空合而為一,是超越三世而知一切。悟,就是找到自己的本來麵目,本來麵目就是我們的真心,我們的真心“豎窮三際,橫遍十方”,等同虛空。古德說:“大事未明,如喪考妣;大事已明,如喪考妣。”因此,有的人在覺悟的刹那,痛哭流涕,千世萬劫的辛苦,終於一下子認識了自己;但也有的人“悟”了以後,哈哈大笑,終於一下子得以摸到自己的鼻孔了。

    我們平常稱念的“觀世音菩薩”,又名“觀自在”;“觀自在”就是觀照自己在不在。平時如果我們沒有“禪”的修養,很容易受外境迷惑,每天都是被人牽著鼻子走。如果能夠“觀自在”,就能“觀境自在”——在境界裏麵自由自在;“觀人自在”——人我相處很自在;“觀事自在”——在一切事務塵勞裏麵皆能自在;“觀我自在”——自己沒有貪嗔癡,不計老病死,當然就很自在。

    有信徒問溈山禪師:“什麽是道?”

    禪師回答:“無心是道。”

    信徒說:“無心是道,我不會啊!”

    “你去問會的人。”

    “誰是會的人呢?”

    “不是別人,就是你自己。”

    所以,“求人不如求己”,我們在“迷”的生活裏要覺悟,當然一定要靠自己。

    禪宗的四祖道信禪師當初去參訪僧璨禪師,求僧璨禪師為他開示解脫的法門。

    僧璨禪師反問他:“誰束縛你了?”

    道信想一想,說:“沒有人束縛我。”

    僧璨禪師道:“既然沒有人束縛你,你又何必另求解脫的法門呢?”

    可見得我們都是“自我束縛”,所謂“庸人自擾”。

    如何“自我修行”?我提供四點意見:

    1.自我觀照,反求諸己:就是要做一個“觀自在”,每天觀照自己在不在;觀照自己是否妄想紛飛,攀緣外境;觀照自己是否能夠把持自己;觀照自己是否凡事都能反求諸己,寬以待人。如果能夠如此自我觀照,就是“自我修行”。

    2.自我更新,不斷淨化:“禪”是很自然的,是非常活潑的;參禪學道,不能呆板,不能墨守成規,不能積非成是。所以要不斷地更新,不斷地淨化,不斷地升華,如此才能一天一天接近“悟”的境界。

    3.自我離相,不計勝負:做人要把眼光放大,目標放遠,不要在表相上、語言上、小事上斤斤計較。我們常常因為別人一句話就心裏不安,因為別人一個動作,就弄得自己不自在;因為太執著、計較人我、得失、勝負,使我們天天陷溺於人我是非、成敗得失的風波裏,不得安寧。因此,我們要離一切相,離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不被迷惑,不計勝負,進而找到自己安身立命的所在。

    4.自我實踐,不向外求:有信徒問趙州禪師:“如何參禪才能覺悟?”趙州禪師站起來,很風趣地說:“我現在要去小便,沒有時間回答你這個問題。”

    禪師走了一段路之後,回過頭來對信徒說:“你問我‘如何開悟’,這是多大的問題!你看!像小便這麽一點小事,還得我自己去呢!”

    趙州禪師的意思,就是告訴我們:各人吃飯各人飽,各人生死各人了。你要求覺悟,你要自己修行,靠別人是沒有用的!我不能代替你“吃”,我吃飯,你也不能當“飽”。所以,“自我修行”這是我們每一個人必須重視的課題。

    四、什麽是“一行三昧”?

    一行三昧,又名“一相三昧”、“一相莊嚴三摩地”,就是觀法界平等相的“三昧”。修行“一行三昧”而證悟者,可以達到三種境界:

    ◆不生憎愛取舍之心。

    ◆穿衣吃飯當中,雖有動作,心卻是如如不動。

    ◆能所雙亡,真妄均除。

    所謂“三昧”,就是正定的意思,也就是將善心住於一處而不妄動。在我們日常生活中,例如寫字寫得好,就有“寫字的三昧”;說話說得得體,就有“說話的三昧”;處世圓融無礙,就有“處世的三昧”。甚至罵了人,還能令對方心生歡喜,這就是有“罵人的三昧”。

    因此,“三昧”的定義,亦即所言、所行、所作都能表現到最恰當、最相應、最究竟的程度,也就是:第一,凡事進入甚深境地者;第二,為人處事有最完美的表達者;第三,處世待人最圓融者,乃至生活中有禪的灑脫、幽默、看破者,都是三昧。

    《摩訶止觀》說,三昧有四種:

    ◆常坐三昧:以九十天為一期,專心一意坐禪,口中稱念某一尊佛的名號,心意集中一處,而觀照真如法性。

    ◆常行三昧:又稱“般舟三昧”,也是以九十天為一期。九十天之中不可盤坐,更不可以躺臥,隻準許站立行走,每天二十四小時不停地繞室行走,不能休息。

    ◆半行半坐三昧:就是現在的“禪淨雙修”,可以打坐,也可以繞佛,又可以跑香。

    ◆非行非坐三昧:就是隨自己的意思,在行、住、坐、臥之間,把心安住在“不動念”的境界。

    其中,常坐三昧又叫“一行三昧”。“一行三昧”,就是在一切“處”、一切“時”、一切“行住坐臥”之間,常行“直心”;“一行三昧”就是修行的時候,能夠“真心、直心、淨心、不動心”;“一行三昧”就是“最上禪”,是如來的“清淨禪”。當自己能夠舍諸妄想、雜念,把“心”如實地會於一理,或是想一佛、觀一佛,念念相續,不懈怠;在一念中,能夠見到十方諸佛,見到法界無邊的光明,得到“大辯才”、“大解脫”,那就叫做“一行三昧”了。

    此外,又有所謂的“辯才三昧”、“無住三昧”、“無心三昧”、“無我三昧”、“歡喜三昧”、“遊戲三昧”,甚至“睡眠三昧”等。“三昧”可以說就是我們的生活能夠與“定慧”相應,能在生活裏“不動心”,就是進入了“三昧”。

    中國四大譯經家之一的鳩摩羅什大師,幼年時,有一天隨母親到寺院去參拜,看到佛前一個銅鑄的大磬,覺得很好玩,就把大磬當帽子一樣戴到頭上。一旁的母親看到,對他說:“孩子!你怎麽能把銅鑄的大磬當帽子戴呢?”

    鳩摩羅什說:“啊!這是銅的呀!”當下一念分別心起,頓感好重、好重!

    所以,“無心”的時候,重的東西都會失去了重量,這就是“無心三昧”。“無心”,就是對外境沒有分別,所謂“隻要無心於萬物,何妨萬物假圍繞”。

    此外,還有“遊戲三昧”,在佛教史上有許多參禪得道的禪師們,如濟公活佛、金山活佛、飛錫禪師、普化禪師等,他們在世間種種的神通變化、遊戲自在,說明他們的修行已經達到生死一如、物我雙忘、運用自如的“遊戲三昧”境界了。

    如何修行才能成就“三昧”呢?天台的湛然大師說,有四種方法能生“三昧”:

    ◆三個月中,除了飲食便利外,不睡常坐。

    ◆三個月中,或彈指間,不生一念,不生我想、我執、我愛、我貪。

    ◆三個月中,經行不休息,如修“般舟三昧”。

    ◆三個月中,說法而不求利養。

    假如能夠依照上述這四種方法修行,自能達到人我雙忘、物我一體的“三昧”定境。

本章尚未完結,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