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什麽是曹溪大師的修行法門?

    六祖惠能大師一生駐錫曹溪弘化,因此又號“曹溪大師”,他所指導的修行法門,就叫“曹溪法門”。

    曹溪的修行法門為何?《定慧品》裏告訴我們:第一,以無念為宗;第二,以無相為體;第三,以無住為本。可以說,曹溪的修行法門是以“無”——無念、無相、無住為宗要。

    一般修行的人,例如持戒、布施、念佛、誦經、持咒等,主要的都是為了追求現世的安樂。而六祖的曹溪法門,它不是要我們隻求現世的安樂,而是要我們求證永恒的生命,證悟自己的本來麵目。所以說:如求人天福報、自身安樂,不解六祖修行法門。

    這裏講到“無念為宗”,就是教我們要“念而無念”,要“一念不起”。一般人每天可以說都是生活在“妄念”裏麵,時而念這個,時而念那個;淨土宗甚至教人念佛。為什麽要念阿彌陀佛?主要就是要用“正念”來對治“妄念”;如果沒有“妄念”,又何必要“正念”?因此到最後要“無念”;“不念而念,念而不念”,所謂“一念不起”,那還有什麽“正念”呢?因此,“無念”的境界很高,“無念”的境界是:

    ◆對過去的境界不要追憶。有人以為回憶比現實美麗,其實,“白頭宮女話天寶”,一個人如果光是回憶當年、回憶過去,就表示他已年邁了。所以,對過去的境界不要再去追憶。

    ◆對現在的境界不要貪著。現在的生活境界,諸如五欲塵勞、人我是非等,不要在這上麵斤斤計較,這樣一來,也就不會患得患失。

    ◆對未來的境界不要幻想。佛教講“生死無常”,因此不要幻想“未來”;“未來”還沒有到來,幻想沒有用,重要的是把握每一個當下。

    如果能對過去的境界不追憶,這就是“修定”;對現在的境界不貪著,這就是“持戒”;對未來的境界不存幻想,這就是“修慧”。“無念”實際上就是修“戒、定、慧”;在“無念”的境界裏,對人沒有愛恨,對境界沒有貪著。能夠“無念”,則生活裏自能“隨喜”、“隨心”、“隨緣”!

    所以,“無念”就是“不執著”,不執著才能進步。佛教講“法無定法”,就是不執著有,也不執著無。“無”就是無限、無量、無邊。無念不是什麽都不念,所謂“不念而念,念而不念”,“無念”才能真正擁有更寬廣的世界。

    ◆曹溪的宗要是“無相為體”。所謂“相”,有“人相”、“我相”、“法相”。我們生活在森羅萬象,如同萬花筒的萬“相”裏,以六塵——色、聲、香、味、觸、法為相,在“六塵”裏,每天患得患失,以假為真,以無為有,以穢為淨。我們被“相”所迷惑,而產生顛倒妄想,因此以“無相為體”,就是要我們處一切相而離一切“相”,也就是離一切“色”,離一切“聲”,離一切“香”,離一切“味”,離一切“觸”,離一切“法”;就是要明白《金剛經》所說:“凡所有相,皆是虛妄。”離開了“妄想”,才能證悟“實相”。因此,真正“無相”的修行,就是要去“建設水月道場,大作空花佛事,降伏鏡裏魔軍,證悟夢中佛果”。

    ◆曹溪的修行法門是以“無住”為本,這也就是《金剛經》所說“應無所住而生其心”。我們的心每天住在哪裏?大部分都是住在“五欲六塵”裏。有所“住”,就有所“不住”;“無住”,就是“無所不住”。你的心有所住,就有所限製,就有一定範圍;“無住”,就是“無所不在”,如同月亮、太陽住在“虛空”裏,隨著“虛空”無所不在。因此,我們要“不住境”,就是不住在“境界”上,不住在“相”上,不住在“念”上,不住在“有”上,不住在“無”上,甚至也不住在“無無”的上麵。那麽,我們住在哪裏呢?我們住在“無住”的地方。

    “無住”是《金剛經》的宗要。五千多字的《金剛經》,主要就是講一個“無”:度生要“無我”、布施要“無相”、生活要“無住”、證果要“無證”。能夠懂得一個“無”,證悟一個“無”,那就擁有了世間,擁有了“無限、無量、無邊”的人生。這就是曹溪大師告訴我們的修行法門,是以“無念”為宗,“無相”為體,“無住”為本。

    如何才能達到“無念、無相、無住”的境界呢?就是要“定慧雙修”。

    二、“定”與“慧”的關係如何?

    在《六祖壇經》的《定慧品》中,惠能大師開宗明義說道:“我此法門,以定慧為本。”又說:“定慧一體,不是二。”定慧的密切關係,由此可見。

    所謂“定”,就是要我們遇境不動心、不氣惱;所謂“慧”,就是要我們談吐、做事都能運用得體,都能如法,那就是智慧的妙用。

    定與慧的關係:“定是慧體,慧是定用。”“定”和“慧”本來是一個,由“定”發“慧”,所以“定”是“慧”的體;“慧”,是一種方便、權巧、妙用,所以“慧”是“定”的用。

    定與慧的關係,譬如金與器、水與波、燈與光,相成互用,不即不離。這就好比一塊黃金,可以做成戒指、手鐲、耳環等飾物,外相上雖然有各種不同,但本體都是黃金。又如水和波,水本來是平靜的,有了風,就泛起了波浪,所以盡管浪花如何的波濤洶湧,它的本質還是水。又如燈與光,有了燈就有光明,沒有燈,就黑暗。

    所以金與器、水與波、燈與光,是不即不離的。“定”與“慧”也是不即不離。“定”與“慧”如同鳥的雙翼,鳥有雙翼就能飛翔,人有了“定”、“慧”,就能夠解脫。

    《涅槃經》說:“定多慧少,增長無明;慧多定少,增加邪見。”唐朝時,曾因上表“諫迎佛骨”而被貶至潮州當刺史的韓愈,有一天去參訪大顛禪師,大顛禪師正在坐禪,久久不出定。侍者看韓愈等得不耐煩,心裏很著急,便在大顛禪師的耳邊說:“先以定動,後以智拔。”

    意思是說:“禪師!你的禪定已經打動了韓愈的心,現在你應該要用智慧跟他說法。”

    韓愈一聽到這兩句話,很高興,他說:“幸於侍者口邊得個消息。”

    定、慧,不是靠別人說,別人給的;定、慧要靠自己去修持、體悟,定、慧完全是自家的事情。

    禪宗有一則“老婆禪”的公案:過去有一個非常護持佛法的老婆婆,供養一位禪師參禪修道,一供養就是二十年。

    有一天,老婆婆很想知道禪師的修行如何,便叫她的孫女兒送東西給這位禪師,她說:“你送東西給他的時候,不必同他講話,隻要過去抱住他,看他怎樣待你。”

    孫女果然依照老婆婆的交待去做,結果禪師一動也不動,冷冷地說:“枯木倚寒岩,三冬無暖氣。”意思是說:“我已經修到很有定力,我的心已經不為外境所動了。”

    孫女兒回去把情形告訴老婆婆,老婆婆一聽,很失望、很難過,一氣之下就把禪師趕出去,不再供養他了,同時把供養禪師參禪修行的茅屋放一把火燒了。她說:“我供養了二十年,竟然供養了一個‘自了漢’。”

    禪師離開以後,便到各處去參學。過了幾年,又再回到老婆婆的住處,要求老婆婆能再護持他修行。

    三年後,老婆婆又叫她的孫女兒再去試探禪師,這回當孫女兒上前抱著禪師的時候,禪師也回抱她,並對她說:“這種事隻有你知、我知,千萬不可以給老婆婆知道。”

    孫女兒回去把這話告訴老婆婆,老婆婆一聽,她說:“我終於供養了一個人間菩薩!”

    經雲:“不舍道法而行凡夫事,種種運用能不離定慧。”這就是“定慧雙用”。

    六祖大師十大弟子中,開創荷澤宗,廣開南宗頓教法門,使惠能大師的禪法得以揚名立萬於後世的神會大師,曾經問道於六祖,說:“先定後慧,先慧後定;定慧先後,何者為正?”

    六祖回答:“常生清淨心,定心而有慧;於境上無心,慧中而有定。定慧等無心,雙修自性證。”

    有一首修行的秘訣說:“以定治於亂,以慧治無記,動靜二相亡,對治功何用?”如果我們能夠麵對境界而“無念”的話,則念念歸宗;如果我們遇緣而能“無心”的話,則心心契道。所以,“定慧等持,任運雙修”,這是說明定與慧的關係,也是定、慧修行的要領。

本章尚未完結,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