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丘,那位勇敢的商人就是我,幫商人把岩石打碎,努力挖掘的童子就是你。過去你能精進不休,讓大家得到水喝,為何現在反而放棄修持,不願給大家真理的法水呢?”

    經過佛陀慈悲的開示後,年輕的比丘生起慚愧心,發願絕不退轉,繼續精進修行,最後終於證得阿羅漢果。

    這一段故事,說明了因緣苦空都在一念之間。青年比丘追隨佛陀求道的時候,能息去妄念,放下世間種種羈絆,心裏專注,得大精進;後來離開佛陀,心中無主,種種放不下,割不去,停頓了修道的腳步。青年商人要大家舍棄負累,是心理作用;因疲倦而迷途,是心理作用;童子努力掘泉,也是心念意識的作用;種種成敗得失,無不在心理作用的有無。

    我們在修道路上,時常會受到貪瞋的遮蔽,被無明誤導,語雲:“直是本來無一物,青天白日被雲遮”,妄心一起,幻相即現,種種受想行識就危殆了。對於一個佛弟子來說,環境不是障,生滅不是障,真正的迷障是心田的一起心、一動念。

    《華嚴經》說:“心如工畫師,能畫諸世間。”我們的心靈,如同工於繪畫的藝術家,人生的善惡美醜盡在筆下,所謂“三界唯心,萬法唯識”。我們的心如工廠,好的工廠出產好的產品;壞的工廠隻會冒黑煙、排汙水,造成環境汙染。管理工廠很難,管理自心更難;我們的心,是好的工廠,還是壞的工廠呢?就看我們對自己的投資有多少,如何增加三慧的設備,如何消除七垢的汙染,讓心識健全,百劫不侵。

    人的活動空間是有限的,身體的使用也是有限的,心的活動卻是無限的。通常說:光,是世間最快速的東西,一秒鍾的光速可以高達近30萬千米,但是心更快,心的一念“上窮碧落下黃泉”,一念之間,天堂地獄來回無數次,《大集經·賢護分思惟品》雲:“心有想念,則成生死;心無想念,即是涅槃。”對於這麽活躍、快速的心,這麽容易支配我們生死的心,我們要好好地關注,好好地照顧。

    《佛說造像量度經》雲:“佛說一切法,為治一切心;若無一切心,何用一切法?”身體上的疾病,不脫“老、病、死”,心理上的疾病,不離“貪、瞋、癡”。如何治療心理上的貪瞋癡呢?茲就四個比較嚴重的病態,提出其對治的方法: 本章已閱讀完畢(請點擊下一章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