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是,已經嚐到甜頭的小裁縫不可能就此埋葬掉她被激發的向往。當她離家出走的那一天,羅明追到村頭,問她:“是誰改變了你?”她回答說:“巴爾紮克!”

    請注意,這個答案很奇怪,本來是羅明用巴爾紮克的改變了小裁縫,但是小裁縫隻認可巴爾紮克,而不在乎羅明付出的心血,甚至不告而別。是小裁縫忘恩負義嗎?也未必。被知識滋潤的小裁縫想要徹底蛻掉蒙蔽在自己身上的無知的皮,化作蝴蝶後的她,不可能再回到之前寄居繭中的日子了。而羅明偏偏是她成長的見證人,如果她不離開他,她就始終活在過去,蛻變就無法完成。

    就像我一樣,讀書改變了我,但是再回頭去看,我會發現當初讀的書很幼稚。書是時代的產物,一旦出版了就不會變,而人是要超越時代的,這是幸福,也是痛苦。

    改變了人生,改不了人性

    我童年時看的很多書都是父輩看過的,因為經手人太多,往往成了殘卷,沒有封皮,也沒有封底,前幾頁和後幾頁都是缺的。我隻能看到書的中間部分,再憑借聯想把故事補充完整。

    看《林海雪原》的時候,我最關心的是少劍波和白茹有沒有在一起。書中,他們之間的情感很微妙。書的絕大部分篇幅是講剿匪,愛情的部分僅有一丁點兒,書的最後幾頁又沒有了,我隻知道小分隊完成了剿匪任務,卻不知道白茹和少劍波的感情結局。

    我小時候看的《紅岩》也是一個殘卷。書中,許雲峰挖了一個地道,準備幫助政治犯們逃出去。究竟逃出去了沒有,許雲峰和江姐犧牲了沒有,我就不知道了。直到上高中的時候,我終於在圖書館裏看到了完整的書。然而,現在我依然不知道結局,因為書的前半段我讀過好幾遍,記得很清楚,結尾卻隻看過一遍,已經忘了。

    明知沒有結尾,我為什麽還要去看這些殘卷呢?一方麵是識字後就想去讀書的實踐心理在作祟,另一方麵也是因為虛榮心,當老師在課堂上表揚我讀書多的時候,我內心還是美滋滋的。

    這就像史蒂芬·戴德利《朗讀者》中,女人漢娜為了維護自己的尊嚴而裝作一個讀書人。女人雖都渴望漂亮,但更願意得到別人對自己內涵的認可。影片的前半段和《巴爾紮克與小裁縫》很相似,都講述了男人給女人念書,激發了女人的求知欲的情節。但是,《朗讀者》接下來的故事延伸了《巴爾紮克與小裁縫》中沒有涉及的小裁縫走進都市後的情節。在審判納粹分子的法庭上,漢娜本可以承認自己不識字,以此來洗刷罪名,但是她寧可坐牢,也不願意被別人嘲笑是文盲。

    審判現場,那個曾為她念書的男人也是知情者,但他沒有將實情講出來。對於男人的動機,解釋有二:一是他不想讓別人知道自己與這個年長的女人有染;二是他理解漢娜對自尊心的保護,所以沒有拆穿她。

    之後,當安娜在獄中學習認字,並給他寫信時,他所表現出的冷漠和逃避讓我們看到了他內心真實的懦弱。他對安娜的愛隻停留在幾十年前,她給了他第一次性愛的屋子裏,而現在他麵對的是一個白發蒼蒼的老太婆,他隻肯給她物質上的援助,拒絕精神的支持。學會認字之後的安娜更需要的是一個男人來承認她的文化身份,當被拒絕之後,她的人生信念便崩塌了,最後選擇了自殺。

本章尚未完結,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