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台灣版的海報上,有四個主角的潛台詞。學霸小琳——天才,隨便念都行;好學生班克——噓,有老師罩我;男富二代——有錢,不怕沒答案;傻白甜女孩——同學,考卷借我看。他們正好代表了這個時代典型的四種學生的生存方式,各顯神通,共擠獨木橋。高智商的人靠自己的能力,應對自如;老好人靠努力,多進體製,求組織庇護;美女靠顏值,撒嬌賣乖也能博取資源;而富人拿錢砸就行了。

    雖說片中的好學生幫富二代作弊的行為違反了道德和法律,但並不讓人反感,倒是讓人感到幾分心酸。在這裏,決定命運的並不是成績,而是人的出身。即使富二代沒有通過考試,沒有去留學,他們也依然生活在社會的上層。但對於窮學生來說,可能錯過一次考試,就再沒有翻身的機會了。

    作弊是不公平的,但首先,社會更不公平。

    泰國電影還停留在“寒門出貴子”的思維階段,片中的兩位學霸都是平民,小琳和爸爸相依為命,班克的媽媽靠洗衣為生。可是,窮孩子裏真能出天才嗎?或許有,但不多。這幾年,中國名牌大學中農村學生的比例下降就間接說明了這一點。

    以前互聯網還沒有這麽發達,信息都比較閉塞,城市學生和農村學生的學習資料是差不多的,從同一起跑線出發,更有吃苦精神的農村學子往往會獲得更好的成績。但是如今,獲取信息的途徑和程度決定了一個孩子的思維和視野,相對落後的農村便輸了。

    就像片中,和富二代們玩在一起的小琳,性格明顯比苦學的班克開放和活躍,這也使得他們價值觀的取向有所不同。最後,當作弊的始作俑者小琳決定改正錯誤時,本來誠實善良的班克卻不願放棄,他看到了作弊帶給他的好處,威脅小琳繼續和他合作。

    如果說生存的艱難、貧困的壓力把一個人逼上作惡的道路是社會不公的問題,那麽對金錢的貪婪、對分數的癡迷、對上層生活的追逐,便是源於人性的原罪。正如導演納塔吾·彭皮裏亞所說:“我拍這部電影不是要指責或批判考試作弊的行為,而是要讓觀眾思考,無論年紀大小,都要為自己的選擇和所作所為負責。”

    不怕一時的作弊,就怕從此迷上作弊。每個人都有走捷徑的欲望,但走捷徑的代價是你將錯失選擇別的路的機會,並且這條捷徑隨時會斷。要麽別出手,要麽及時收手。

    權力的作弊

    在粵語裏,作弊叫“出貓”,關於這個詞的來曆,有很多種說法。一種是說“貓”有躲藏的意思,比如“躲貓貓”“貓起來”,而“出貓”就是把藏著的小抄兒拿出來看。一種說是來自於英文單詞copycat,指的是盲目的模仿者。

    《天才槍手》在香港被翻譯成《出貓特工隊》,在台灣叫《模犯生》,恰好代表了三個不同地區的文化色彩。在內地,“槍手”一詞用得比較多,指的是代別人寫文章的人,片中的小琳和班克就是代別人考試的人。台灣的翻譯更關注影片故事本身,兩個作弊的學生都是模範生,也都觸犯了規則,有一種諷刺的意味。

本章尚未完結,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