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別的確是一門學問,敢不敢送走舊的,如何送走舊的,這些都在考驗一個人的情商。雖然我們常說“該走的總會走的,該來的也總會來”,但這樣消極等待的時間成本太高。有時候,當斷則斷,才是最佳的方式,這不叫絕情,而是對情的尊重。

    轉身與凝望

    正因為再不能見,最後一見才如此重要。這是電影用來煽情的重要手段,欲抑先揚,造成觀眾的情感落差。在方育平的《父子情》中,父親為了讓家裏唯一的兒子上大學,把大女兒嫁給了年齡大她很多的老板,而小女兒放棄求學,轉去做工。叛逆的兒子終於決定去外國留學了,一家人到機場送他。他在臨走的時候忽然轉過身,給了父親一個親熱的擁抱。

    在這之前的很長一段時間裏,兒子和父親處於對峙中,互不理解。父親一手毀掉了兒子拍電影的夢想,兒子也始終在反抗父親想要他安心讀書的願望。正因為他們的敵對關係,這次送別時的擁抱才顯得彌足珍貴。

    電影在這裏用了一個爛俗但又最合適的處理方法,兒子先是向前慢走幾步,然後若有所思,突然轉身,快步來到父親麵前,抱著父親喊了一聲“爸”,同時背景音樂也抬高了聲調。這是經典的“回眸一望”式鏡頭,父子之間的矛盾隨著這一抱而消失。當兒子完成學業,即將歸來時,父親因為太過興奮導致心髒病複發,離開了人世。這次送別便成了他們最後的相聚。假如他們還能見麵,導演就不會把這次送別渲染得這麽隆重。

    我看過的最悲傷的離別是在武俠片《飛天舞》中,孤傲殺手紫霞狼被敵人陷害,中了迷藥,暗戀他的麗珍用自己的身體幫他解了毒。可是,紫霞狼一直愛著將軍的女兒雪莉,並不在意為他獻身的麗珍,醒過來後就急著要離開。他沿著牆邊步履踉蹌地向前走,她跟在後邊提醒他不要馬上使用內力。當他消失在牆角的時候,她再也支撐不住了,頹然倒地,嘴角流出鮮血,眼神落寞而哀傷,臉上露出一絲苦笑。

    絕情的紅衣殺手,癡情的藍衣少女,一堵白牆讓他們的離別成為訣別。滿腔愛意化為最後的凝望,收獲的隻是一個沒有轉身的背影。

    想讓觀眾流淚其實很容易,就是先讓電影中的人哭,用悲情氣息濃厚的畫麵衝擊觀眾的心理防線。《飛天舞》在這裏很好地利用了圍牆形成的半封閉構圖,當一個人走出畫麵的時候,另一個人孤獨地倒下。牆既是她身體的支撐,也是阻礙她視線的屏障。

    當荊軻高唱“風蕭蕭兮易水寒,壯士一去兮不複返”的時候,就奠定了送別的悲涼基調。時至今日,這種藝術語言還在延續。所以,在生活中,不要把送別的氣氛搞得太悲情了,很可能會預言成真。瀟瀟灑灑地說一聲再見,說不定就能再次相見了。

本章尚未完結,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