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謂深情摯愛,就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原來,一個人吃飯沒有兩個人吃飯開心。

    ——劉鎮偉《天下無雙》

    小時候,我們都遇到過終極一問:你長大後想做什麽?標準答案無非是當科學家、軍人、作家之類的,會換來大人的一聲稱讚——有出息。沒有人會說以後想當個吃貨(盡管很多人有這種期望),因為那可能招致一頓暴打。

    現在不同了,當你在大眾麵前宣稱自己是一個吃貨時,不會有人嘲笑你沒出息,相反還會覺得你懂生活。因為時代的精神氣質變了,階層走向穩固,小時候的宏大夢想隨著時光的推移而越來越不切實際,也毫無意義。於是,我們轉而求諸當下,求諸每一餐,隻願天天過得快樂,而吃得痛快就意味著活得痛快。

    消費升級後,我們可選擇的食物多了,要求便也高了。所謂的“吃貨”不是指這個人吃得多,而是喜歡吃美好的東西。為了一頓美味,他們可以花掉半個月積蓄,可以跨越大半個中國,去尋找那些隱藏在江湖間的小店,品嚐用獨家配方烹飪的菜品,享受發現驚奇的過程,體驗與美食邂逅的樂趣。

    每個人都想過有品位的生活,但首先你得懂得如何去品味。

    餐桌上的情感變遷

    在物質匱乏、常餓肚子的時候,隻要能吃頓好的,人們便會很開心。今天,我們不會餓肚子了,但每當心情不好時,我們也會想去好好吃一頓,仿佛這樣鬱悶就會消退很多。看來,食物和情感之間確實存在著曖昧的關係。饑餓是一種感覺,美味也是一種感覺,胃或許像心髒一樣,也能抒發情感。

    在馮小剛《天下無賊》的結尾,王麗一個人坐在餐館裏吃飯,嘴邊沾著醬汁,警察過來告訴她,王薄已經死了。王麗一言不發,繼續使勁地嚼著烤鴨,眼淚卻不停地向下流淌。這個畫麵很動情,她用食物塞住嘴巴,也是想塞住眼睛裏的淚水,可傷心是止不住的。以後再也沒有那個熟悉的人陪她一起吃飯了,她的孤寂就像手中的食物一樣,被人蠶食而無人理解。

    但是,她必須活下去,必須使勁地吃,因為她的肚子裏懷著王薄的孩子。她不能餓著這個愛情的結晶,這個傳遞著愛的新生命。

    電影中吃飯的場景常能傳遞出豐富的內涵,吃不隻是填飽肚子,還昭示著人際關係和情感狀態。當夫妻對坐進餐時,兩人各自夾菜進食,沉默無交流,這往往昭示著他們的關係有了裂痕。奧遜·威爾斯的《公民凱恩》就巧妙地用了六個連續鏡頭來展現夫妻結婚八年來的感情變化曆程。這六個鏡頭都是在餐廳裏吃早飯:起初,兩人新婚不久,說著纏綿的情話,凱恩親吻了妻子;之後,妻子責備凱恩隻顧工作,讓她獨自在家;接著,兩人開始爭論政治問題;進而,兩人在撫養孩子的問題上發生意見分歧;隨後,凱恩打斷妻子說話;最後,兩人各自看報紙,不發一語。

本章尚未完結,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