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對治法有兩種解釋,一是治療的手段,如用針灸、湯劑、按摩、膏藥等治療方法;一是治療的方法,是針對病機,采用“寒則熱之、熱則寒之、虛則補之、實則瀉之”的相對應的治療方法。本節中討論的是後者。

    治法是辨證的有機延續。在辨證論治過程中,醫者根據辨證的結果,提出針對性的治療方法,再根據治法進行處方用藥。所以治法又是處方的依據和約束,處方必須圍繞治法展開,否則便會雜亂無章、漫無頭緒。

    以上中醫病理學中已經介紹過,中醫病機的內容非常豐富,有六淫病機,有五髒病機,有氣血病機等等。對應一個病機有一個治法,臨床上就會有無數多的治法。如風寒犯表,用辛溫解表法;風熱犯表,用辛涼解表法;氣虛的,則用補氣法;血虛的,則用補血法;脾陽虛,用健脾法;胃陰不足的,同養胃陰法;肝脾不和,用調和肝脾法;水不涵木,則用滋水涵木法……

    如此眾多的治法,臨床上不易掌握。所以,中醫人就象以八綱統領病機一樣,提出治病八法來統領治法。這治病八法就是汗、吐、下、和、溫、清、消、補八種治病方法。到了現代,又增加了疏通、固澀、開竅、重鎮四法,成為十二法。

    以下為大家簡單介紹一下臨床上常用的治病十二法。

    治病十二法是:解表法、湧吐法、攻下法、和解法、溫寒法、清熱法、消磨法、補益法、疏通法、固澀法、開竅法、重鎮法。治病十二法普遍適用於臨床上所有疾病,可以說,臨床上治療疾病的各種方法必是十二法中的一種或者是十二法中的幾種組合,如溫下並行,消補並行等,總之,無出該十二法之外。

    治病十二法。

    解表法:是一種開泄肌腠以逐邪從肌表外出為目的的治療方法。因為使用本法後一般都有汗出,所以又稱為汗法。汗法是一種很古老的中醫治療方法,在《黃帝內經》中就有關於汗法的記載,如:“其有邪者,漬形以為汗;其在皮者,汗而發之。”“體若燔炭,汗出而散。”等等。

    使用本法能開啟玄府(毛孔)鬱閉,宣通經絡氣血,使在表之邪,一汗而解,控製了病情的發展。故《黃帝內經》曰:“善治者,治皮毛。”

    臨床上解表法適用於一切外感病的初期以及水腫和瘡瘍病的初期。還有斑、疹、白?、丹、痧的透發等。

    應用本法時,還要根據具體的情況,因時、因地、因病、因人製宜,采用不同性質的方藥。

    例如:外感風寒初起,用辛溫解表法;外感溫熱,則用辛涼發表法;外感風濕,偏寒者,以辛溫驅之;外感濕溫初起,則用芳香淡滲以解表;外感暑邪,有表寒者,則用祛暑解表,無表寒,挾濕者,則用祛暑利濕;秋燥外感,用宣肺清熱潤燥等法。等等。

    倘若患者正氣虛弱,則必須扶正發汗以祛邪。如氣虛者,補氣以解表;血虛者,養血以解表;陽虛者,助陽以解表;陰虛者,滋陰以解表等。

    水腫病初起,發熱無汗,小便不利,宜用汗法宣通肺氣,則小便自利。

    瘡瘍初起,高熱、惡風寒、無汗。此時選用解表發汗的方劑,宣肅肺氣,疏通氣血,可使瘡瘍消散,或使以後的治療進入順境。

    斑、疹、丹、痧等大都是屬於溫熱病中熱毒壅盛於血分的證候。治療上除了大劑清熱解毒外,還配合了一批宣肺解表發汗的藥物,使熱毒隨汗出而發泄於外。

    白?每見於濕溫、伏暑諸證。初由濕鬱肌腠,汗出不徹之故,宜輕宣肺氣,開泄衛分。

    所以,汗法發展至現代,經過無數醫家的努力實踐,已不僅是解除表證一個含義,它還具有開泄腠理、調和營衛、疏通表裏、宣通上下、行氣活血等等作用。

    湧吐法:是利用藥物或物理刺激,引導病邪或有毒物質,使之從口湧吐而出的一種治療方法。古稱吐法。

本章尚未完結,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