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空湖海氣淩雲,傑出叢林思不群。

    古往今來誰是我?得饒人處且饒人。

    ——元·石屋清珙

    判斷

    有項實驗,工作人員在超市裏設置了兩個小吃攤,一個有6種口味,另一個有24種口味。結果顯示:有24種口味的攤位吸引的顧客較多,242位經過的客人中60%會停下來試吃;而260個路過有6種口味攤位的客人中,停下來試吃的隻有40%。最終的結果出乎意料:在有6種口味的攤位前停下的顧客30%至少買了一瓶果醬,而在有24種口味攤位前的試吃者中隻有3%的有購買。

    摘引自《故事中的管理學》

    人從出生之後就要學習各種知識,儲備各種生存能力。在立身處世的條件中,判斷的能力不可少。從小學開始,老師就教我們認識山水的不同、手足的功用、刀尺的能量、男女的分別等,累積我們未來判斷事理的常識。

    及至成長,人生的常識慢慢豐富了,知道人我的是非,明白世間的善惡,懂得事理的輕重,一切都要靠自己的智慧判斷。商人投資經營,對市場行銷要能判斷;就業找工作,對工作的正邪好壞也要能判斷;結交朋友,對方是益友是損友,要懂得判斷。

    有些人對事情的是非對錯總是模棱兩可,或是對人的善惡好壞不加判斷,難免吃虧。所以,聰明的人從小到老都要學習判斷,有正確的判斷,自然不會吃虧上當。如《佛遺教經》說:“五欲(財、色、名、食、睡)如刀口之蜜,不足一餐之美,小兒舐之,則有割舌之患。”你一定要嚐試嗎?朋友陷身火窟,我親往搶救,雖有危險,是否該見義勇為?需要有判斷力才能合情合理。

    關於判斷,提供幾點看法如下:

    一、冷靜觀察事實。判斷任何事情,不能匆忙之間就驟下論斷,也不要在一時感情衝動的情況下作出判斷。判斷需要冷靜觀察事實,左思右想,思前顧後,所謂前因後果、利害得失都能想清楚,才不會判斷錯誤。

    二、理性分析原因。世間凡一切事都有遠因近果,當中都有利害得失,所以必須理性分析其原因,以防所作的決定產生不良結果。現在的人大部分感情用事,隻講究利害,不講是非。如果經過理性分析,隻要與人有益者,雖然對我無利,也必須為之;於己有利,但對大眾有害者,則不可為也。凡事能從大局著想,以大眾的利益為考量,就不容易作出錯誤的決斷。

    三、廣泛參考佐證。判斷事情,有的人智慧很高,遇事立即明快判斷;有的人能力不夠,碰到事情猶豫不決,必須廣泛參考旁人的意見。但是,有時眾人所雲未必是對,眾人所否決也未必成非,還是需要小心求證。一個真正懂得做學問的讀書人,有時為了考據一個數字、一個標點,不惜花費時間跑遍圖書館來廣泛搜證,以獲取最正確的答案。一個能判斷的高手,必須有求真、求實、求證的精神,才不會被蒙騙。

    四、客觀同理思考。一個善於判斷的人,不會完全站在自己的立場來思考,應該客觀、超然地假設,因為主觀容易被蒙蔽,客觀才能看清周遭。尤其我們在作判斷時,要能設身處地為他人想,想通整個事情的來龍去脈、因緣關係,唯有想得周全,判斷才會圓滿。

    判斷是智慧,判斷是能力,我們在社會上立功創業、交友處眾都需要講究判斷。判斷之後才有是非善惡,判斷以後才有得失輕重。我們要把人做好,把事做好,必須要有明確的判斷能力。主管用人要有判斷之明,結交朋友要有判斷之智,處理事情要有判斷之能。具備判斷之智慧,才不會為人為事所誤。

    ·佛光菜根譚·

    智者以知,了解一切;仁者以愛,包容一切;

    勇者以義,犧牲一切;忠者以誠,奉獻一切。

    彈性

    我不喜歡出名,但是近二十年來,我頗受盛名之累;我不喜歡理財,但是我必須為了佛教的建設而運籌帷幄,周轉募款;我不喜歡計較,但是我不能因循苟且,積非成是;我不喜歡權力,但是我理應為了正義而主持公道。我奉行老師的訓示,以歡喜的心情做了許多並非自己所喜歡的事。悠悠歲月,就這樣過著人生。

    同樣的度量衡,在這裏量一鬥米,到那裏一量,可能多一些,也可能少一點。一杆秤,在這裏量是三公斤,到別處一稱,可能多個一兩或少個半毫。即使再標準的度量衡,都有彈性。

    一塊土地,在都市裏一公頃價值數萬元,但在鄉村山野隻值幾千元。土地貴賤有彈性,今年是這個價錢,明年是漲是跌,又是另一個價錢。

    就以植物來說,品種改良是植物的彈性。動物有基因改造,動物的成長就有彈性。一棟房屋,價格是高是低有彈性;一包禮品,是貴是賤也是有彈性。世間沒有一成不變的事情,不要那麽執著,有彈性才好做事,才能成功。

    世間除了因果法則以外,情理、物理、事理、心理等都有彈性;把握彈性的原則,隻要是善良的、合法的,在彈性的空間裏應該凡事都可以商量。世間各行各業都要開會,意義就是在一件事裏尋找彈性的公平和公道。

    人間有些什麽彈性呢?

    一、語言輕重有彈性。有人說“我跟他講話是用嚴重的口氣”,也有人說“我和他講話語氣盡量溫和”,可見語言是有彈性的。有的人說話,一句話可以讓你歡天喜地,一句話也可以讓人怨從心起。有時候講話的人語言講得有彈性,有時候是聽話的人聽得有彈性。吾人在使用語言文字時,要拿準語言的彈性空間。

    二、金錢預算有彈性。現在公司、團體,乃至家庭,都要講究預算,有預算才有辦事的標準。編列預算可以十萬,可以二十萬,這就是金錢預算的彈性。當然,這當中牽涉的問題很廣,例如投資的目標、價值,資金的來源、用法,都在彈性的空間裏斟酌決定。所謂“吃不窮,穿不窮,算計不到一世窮”。

    三、法院判決有彈性。打官司,訴諸法律,要請律師,因為法律的條文是有彈性的。我們不是看到判決書裏,地方法院判決五年,到了高等法院隻判三年嗎?甚至已經被判決死刑的人,上訴之後還會獲得無罪釋放。可見法院的判決有很多是非曲折,有各種法律根據的彈性空間。

    四、道德仁義有彈性。孔子與孟子,一稱“至聖”,一稱“亞聖”,這就是說道德仁義之間的彈性。七十二賢人當中,誰最受孔子欣賞?誰最常被孔子責備?這也可以看出道德仁義的彈性。佛教所謂羅漢四果、菩薩五十二階位,這是菩薩、羅漢們修行的差距,也是道德仁義的彈性。

本章尚未完結,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