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角磨盤空裏走,金毛獅子變作狗。

    擬欲將身北鬥藏,須應合掌南辰後。

    ——宋·楊大年

    表現

    一九四八年牛津大學舉辦“成功秘訣”講座,邀請到了當時聲譽已登峰造極的丘吉爾來演講。這一天,會場上人山人海,水泄不通,人們準備洗耳恭聽這位大政治家、外交家、文學家的成功秘訣。丘吉爾用手勢止住大家雷動的掌聲,說:“我的成功秘訣有三個:第一是決不放棄;第二是決不、決不放棄;第三是決不、決不、決不能放棄!我的講演結束了。”

    摘引自《哲理故事三百篇》

    平常我們都會注意看別人的表現。例如出外旅行時,看服務生的表現如何,可以決定給他多少小費;在家庭裏,看兒女的表現如何,可以決定給他多少零用錢。官場中,升官易位,也要先看他的表現如何。世間沒有白吃的午餐,沒有白得的功名富貴,一切都要靠自己的表現。人要如何表現呢?

    一、用工作表現活力。每個人都有生命,有生命就有活力!你的活力展現在哪裏呢?活力不能用於酒家舞廳,不能用於吃喝玩樂,活力要表現在工作上。一般的員工表現良好,月薪待遇會提升,年終獎金會增加。工作的表現,是每一個人服務的基本態度,尤其現在是工業的時代,一切都講究表現。你在工作上表現勤勞,工作就有卓越的成果。你的工作表現出色,對人對社會都有益,則其他一切就都好說了。

    二、用內涵表現閱讀。我們和一個初識的人交談,感覺這個人內涵深厚,就知道他必定飽讀詩書,否則不會有那麽大的修養內涵。有句諺語說“隻要你一開口,就知道你有沒有”,所以一個人的態度言辭都是內涵的表現。你可以用內涵表現你是一個飽學之士,用內涵表現你豐富的知識,表現你是學者專家,表現你和普通人不一樣。

    三、用公益表現愛心。每個人都希望別人看自己是個慈悲人,是個有愛心的人,但是慈悲愛心怎麽讓人知道呢?隻有在公益上麵表現了。地方上的修橋鋪路,我有力量參加一份;社會上的鰥寡孤獨亟待救濟,我有結餘就捐助一些。每遇風災、水災、震災,都有許多慈善人士做各種捐獻。乃至於國際上的一些苦難,許多愛心人士也都伸出援手,參與公益。

    四、用行動表現誠意。我們經常聽到有人說:“我是誠心誠意的,請你相信我!”其實下麵更重要的是,你有沒有誠心誠意應該用行動來表現。一個人必定有許多孝行表現,才能讓人稱他為孝子;一個幹員,必定有許多建樹、許多表現,才能贏得一句“他很能幹”。空話人人會說,實際的行動成果,才是重要的事實。

    五、用配合表現合作。現在的工作大部分都講究團隊精神。一些企業家賺取名利,必定是有許多人相互配合。用配合才能表現合作的誠意。你要與人合作,先要養成配合的觀念和態度。

    ·佛光菜根譚·

    懂得付出,不計較吃虧,才是富有的人生;

    錙銖必較,隻知道接受,必是貧窮的人生。

    小,不能忽視

    一次,中山國君大擺筵宴,來了很多人。司馬子期聞訊趕來,晚了一步,沒能吃上羊羹,心懷不滿,一怒之下跑到楚國,慫恿楚國出兵攻伐中山。結果,中山國滅亡,中山國君做了俘虜,被流放。這時他身邊隻有兩個人跟隨。麵對國破家亡的境地,他仰天長歎:“吾以一杯羊羹亡國,以一壺酒得士二人。”

    摘引自《春秋故事》

    一般人皆貪多求大,即使在日新月異的時代裏,世人以短小精薄為美,也多從其眼前的實用利益著眼,例如小書易於攜帶、小車便宜省油。

    其實,就在我們的身邊,有許多小而不起眼的人、事、物,其未來性不可限量。例如,小沙石混在水泥中,可以建高樓大廈;小螺絲釘鎖在大機器中,可以運轉生產;小水滴不斷,力可透石;小火星足以燎原;河床中小土塊的沉積,可以讓流水淤塞;小小的一句話,足以影響一國之興衰;小小一文錢的布施,或能濟人燃眉之急;一絲小小的微笑,給人信心無限;一聲小小的愛語,散播了歡喜與鼓勵;每日一件小小的善行,足以廣結善緣;聽了一則小小的故事,可以發人深省;小孩子是國家未來的棟梁;小不忍,即足以亂大謀……凡此皆說明小之不可忽視。

    記得幼時,母親多恙,我常在病榻前為她讀誦故鄉揚州七字段兒的故事,母親則糾正我所念錯的字。日積月累下來,我不但從不識字的母親那兒認識了許多字,培養了閱讀興趣,更增長了我忠孝節義的觀念。現在想想,童年時小小的孝心,竟成為我希聖希賢的啟蒙因緣,真是不可思議!及至稍長,家人送我到私塾讀書,一天,無意中看到附近讀洋學校的小朋友的課本上有這麽一段話:“短衣短褲上學校,從不遲到一分鍾。”我將這句話謹記在心,並且朗朗上口,奉為圭臬。直到現在,我向來為人所稱道的守時守信習慣,實則源於這小小的一句話。

    回想近半個多世紀以來的出家生涯,我在佛法大海裏,也經常自小小的一瓢飲中盡嚐無邊的法味。

    青少年時於各處參學,無論是一合掌或一頂禮,雖是小小的動作,我都盡量表達內心的誠敬;向師長的一請示一報告,即使是小事一樁,我也盡己所能,述說得適當合宜。猶記得至金山寺掛單苦候五小時沒有人理我,到毗盧寺參訪首座等了三天不蒙接見,在這些小小的等候裏,我學到了逆來順受、虛心耐煩,從中獲益甚大。

    我也曾在多位老和尚座下忝任侍者,每天供應三餐,佇立侍候,添飯加菜;有時參加焰口法會,我側立在七大師身旁,寸步不動達八小時之久。這樣的兼職侍者,一做數年,雖然異常辛苦,精神上卻備感充實,因為我從那些長老大德的行儀中,學習到做人處事的禮貌與進退時空的分寸。由於從事這些小小的工作,我深深地體會到佛法的大用,使我於忙中不覺忙,苦中不感苦。

本章尚未完結,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