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隨喜即是菩薩,

    因隨喜的功德,

    如香可以遍滿堂室,

    如炬可以普照十方,

    如種可以以一收百,

    如月可以映現千江水月。

    1996年

    10月16日—10月31日

    精華語錄

    ◎升遷,難免就會有上下、緩急、先後,雖非十分公平,但也是一種製度。其實也非製度不公平,而是人心不公平。

    ◎一個人若老是輕易拒絕一些因緣、機會,久而久之自然就會失去一切;反之,不輕易排斤,而隨順一些因緣,則會擁有更多的學習機會。

    ◎“發心”是一種擔當、負責,心如田、心如礦,藏有很多的寶藏,要將此潛能開發出來,讓自己成為有用的人。

    ◎修行者的眼睛,不是要看人、看物,而是要看自己的心,不要讓心隨外境妄想妄動。就算要看,也是有正見的正當看,會“看”的人是看好不看壞,看正不看邪,看是不看非,且要懂得去看真善美。

    ◎化緣要化心,且要讓做功德者心甘情願。讓信眾在不自苦、不自惱的情況下布施,並能給予信心、希望、歡喜、心安、鼓舞,當然還有佛法。

    ◎人不要往外在的世界去找人生,要從內心去找人生;不要在榮華富貴裏、掌聲中、讚美上去找人生,要從內心裏來找人生。

    ◎話好,自然心就好,心好自然散播出來的都是好話、做出來的都是好事。

    ◎有福報者擁有金錢,有智慧者會用金錢。

    ◎沒有黑暗就沒有光明,沒有罪惡就沒有善美,外在的是非沒有標準,為人處事重在自性的清明,才能認清自己的麵目。

    十月 十六日 星期三

    “佛光山各別分院住持主管會議”今起一連三天,於如來殿大會堂召開。雖是會議,但實質上仍以師徒時間為主,和徒眾們提及——

    最近社會上,佛教真是多事之秋,中台山、清涼山、慈明寺、宋七力、妙天等事件接二連三,佛教徒若不凝聚力量,以求得共識,則不易麵對這多事的環境,大家應該要有關心時事、關心社會問題的認知。

    上午,討論的主題是“佛光山有什麽優點?”佛光山的優點很多,如——

    1.升等製度:升遷,難免就會有上下、緩急、先後,雖非十分公平,但也是一種製度。其實也非製度不公平,而是人心不公平。凡是有人我之爭、比較、計較、自私者,自然就會有不公平。何況升遷條件,非爭取來的,而是經由評鑒,評鑒的內容除了有學業、道業、事業外,人緣、發心、修持、能力、工作成績、品性、忠貞、待人接物等各方麵,也都考量在內,非僅有年資一項而已。

    通常在佛門一出家,就被尊稱為“法師”,而出家二三十年或五六十年的長者,也一樣稱“法師”,這對有所作為的僧眾是不公平的。羅漢修持有四果之別,菩薩修行也有五十一個階位的高低,故在評鑒的升等製度中等級有所差別就是平等。叢林四十八單的升等序級製度,值得僧團來發揚。

    2.人事調動:出家僧眾到處行腳弘法,所以稱之為“雲水僧”,所以人是流動的,故職務一定要調動,否則就成一灘死水了。“調職”的另一個好處,也是在找尋自我所長,來多方麵學習。

    佛光山是每一個人的,當然所有單位也是大家的,不要計較要調這裏、要調那裏,為護持常住製度,一切都要歡喜接受,一些常會出軌者,大都是不遵守製度的人。一個人若老是輕易拒絕一些因緣、機會,久而久之自然就會失去一切;反之,不輕易排斥,而隨順一些因緣,則會擁有更多的學習機會。

    3.徒眾福利:一人佛門獻身佛教,就要有“將色身交給常住,性命付予龍天”的觀念,當然傳燈會就要負起健全徒眾的福利製度。對在學徒眾,並設有“清讀獎學金”、“勤勞獎道金”等,給予方便使其安心讀書。其他尚有旅行、留學、參學、醫療、度假、養老、往生奉祀、恩及父母者多項。

    4.財務製度:佛光山對金錢管理的方法是,有權者不管錢,有錢者沒有權,“錢”、“權”要分開。且私人不儲蓄,尤其不與信徒有金錢往來,但並不表示不擁有,“儲蓄”是一種慢慢的積存,久而久之就會養成貪心,故不宜提倡。出家修行還是以清淡樸素為要,金錢不儲蓄、不借貸、不往來,金錢太多了易埋葬一個人的道業。世俗以擁有為富,出家則以清貧為貴。

    任何製度要健全,其過程必定要經過多次修改,才能符合大眾需要,“製度”是從“戒律”中引申綜合而成的,服從製度,就像是持戒,意義是一樣的。

    十月 十七日 星期四

    八時,繼續昨天的“住持主管會議”,綜合徒眾們在生活及修持心得的體驗,勉大家——

    ◎“發心”是一種擔當、負責,心如田、心如礦,藏有很多的寶藏,要將此潛能開發出來,讓自己成為有用的人,一個人若做事都不發心,將來如何成就事業?要將“發心”列為自己一生中最重要的修持課題。

    ◎修行者的眼睛,不是要看人、看物,而是要看自己的心,不要讓心隨外境妄想妄動。就算要看,也是有正見的正當看,會“看”的人是看好不看壞,看正不看邪,看是不看非,且要懂得去看真善美。

    ◎有健康的身體,卻懈怠不做事,怎會不生病?“精神力”是要靠發心而來的,“忙”是一種勤奮,從早起開始,忙就沒有時間生病,忙就沒有空閑去亂想,忙就不會談是非。因“忙”就是營養、“忙”就是富貴,而懈怠是一種罪過,“忙”,讓我們人生充滿無限生機。

    ◎人依聰明才智可以分為聖賢愚劣幾個層次,同樣的,信眾也依根性不同,對信仰的追求也不會一樣。有的信眾到寺院來是為了要念佛,有的是要來禪坐,有的是要來當義工,有的是要來會客,有的是要來喝茶,有的是要來禮佛,有的是要來講話,有的是要來吃齋,有的是要來發心,有的是要來共修,有的是要來參加法會。所以不可以把信眾的需要全歸為一類,要應大家的需求,給予滿足。

    ◎化緣要化心,且要讓做功德者能心甘情願。讓信眾在不自苦、不自惱的情況下布施,並能給予信心、希望、歡喜、心安、鼓舞,當然還有佛法,是每一位弘法者都要做到的。

    ◎人難免會有情緒,如果不懂得管理駕馭,全憑自己的喜歡不喜歡、要不要、願不願意在做事,這種以情緒來工作的態度,自然不為共事的人所接受,尤其是身為主管者,如果不懂得管理自己的情緒,如何管理屬下?

    ◎在團體中,每一個人都要有憂患意識,共體時艱,不要隻有個人喜好,要以團體需要為優先。每一分子若有個人想法、有分別、有是非、有人我者,就不易團結,彼此要相互尊重、包容,有問題時肯與大家檢討,才是好共事者。

    ◎承擔一份工作要從頭到圓滿,不可半途而廢轉移他人,因在工作中,也是一種學習,要能了知一切前後流程,才懂得對事情的分析及對錯失的改進。

    ◎同樣規矩用在不一樣的人身上,其效果是不可能很好的,因性向不同,對同樣事件的反應,不可能有相同的結果,所以“應機說法”是管理學上不可少的原則。

    ◎徒眾對自我衣著、飲食、日常用品、來往工具等要節製,不浪費;能自己處理的事情,不輕易指使他人或勞煩別人,福報就是在這些點滴中修來的。

    ◎佛光山的事業單位,全都是為方便信眾、服務大家為前提,所以是非佛不為,與佛教無關者不從事,以弘揚佛法為前提。

    十月 十八日 星期五

    早在一九八九年時,現任美國副總統高爾先生,就曾訪問過佛光山,因此因緣,今年四月底,高爾在洛杉磯時,也順道到西來寺訪問。原本是單純的一場歡迎會和餐會,最近卻變成美國兩黨在總統選舉時的“籌款會”,真是始料未及。台灣以及海外不少報社、電視、雜誌等媒體記者,都針對此事來訪問我,部分內容如下——

    我對這一件事非常意外,感覺此舉止,不但是對私人的傷害,也是對宗教、種族的傷害,顯現出美國不尊重宗教及種族的融和,因此事件與西來寺無關,也說不上是政治捐款。就是有捐款,也是純合法的,在當地的美國居民也不可以嗎?

    我是有錢還是沒有錢?不用說,我這一生著書、講演、出版,總會有一些錢,但有多少,我不知道,因不曾統計過,就算有,也是全部給常住付諸於公。我是個宗教徒,佛教成就我,今日我也一樣將全部奉獻給十方大眾。美國人希望宗教人士沒有錢嗎?美國是很富有的國家,為什麽不希望宗教人士有錢。其實在我的弟子中,比我有錢的人很多。因為他們還未出家前,在俗家時都曾在社會工作,且多少也會儲蓄,有的人其俗家父母也會支援;再者在家信徒中,比我有錢的,更是比比皆是,隻是其私人財富,我們從不過問。

    美國新聞界一再“調查”我們是否有錢,我覺得不可思議。在佛光山派下的徒眾其擁有多少金錢,常住是尊重不過問的。高爾到西來寺純是朋友拜訪、吃飯,談不上捐款,那一天談話的內容,皆是佛法,沒有提到錢。高爾對佛教的“合掌”(將長長短短、大大小小的手指結合一起的圓融無礙)很欣賞,認為很合乎美國融和的精神,當時在場者還有不少基督教、天主教的朋友。

    高爾到西來寺,自然會請他用餐。佛光山開山至今三十年來,每天都有人到道場來用餐,少者千人,多者萬人,都不曾要用錢,因佛門和信徒、朋友、客人的情誼,非一般的世俗買賣。

    高爾是我們的朋友,見麵是一種結緣性的聚餐,別人是否有捐款我不知道,總之,西來寺是沒有。有很多信徒雖住在美國,但是來來往往於世界各地做生意,有一些信函就以西來寺住址來轉,純是通信方便的服務,其捐款應屬合法性。

    我對美國很尊敬,到處宣揚美國的可愛和精神,美國“美”的地方,可能美國人也不知道,但我從旁看得出來,人不可能十全十美,皆有負麵的地方,但在我心中皆可以美化,進而諒解。希望美國人能發揚華盛頓、林肯的胸量。現在美國正逢競選期間,我對哪一個人能當選並不介意。有一次在電視上,看到一個畫麵頗為欣賞,即落選的當事者,非常有風度的向當選的人握手道賀;還有美國人的誠實也很合乎佛教的不妄語。希望美國一些美好的傳統,不要因為選舉而給醜化了。

    關於“政治捐款”,隻是東西方文化思想的不同,隻要從思想上去了解,就不是問題,因為對捐款的當事者是一種結緣的性質,而非為政治關係,不在於關心誰會當選,而是遇到了抱著隨喜的心理而已,不要將原本歡喜高興的事,變成煩惱。美國的選舉是不打擊對方、不罵人,這是很好的風度,在競爭場合中,站在尊重與包容的立場,應該要多發揚這種精神。

    十月 十九日 星期六

    上午八時,於大雄寶殿,主持此次三壇大戒的“初壇請戒”。

    下午三時,前往高雄普賢寺,為二千多名信眾主持“三皈五戒”典禮。

    為前來發心皈依及求受戒法的信眾們開示道——

    非常恭喜大家來參加三皈五戒受持戒法,世間上萬般的財富與價值都不及皈依三寶的利益與功德,而受持五戒的利益對社會的功德則更大,不受五戒並不表示可以犯戒,不受戒一樣要受持戒律。犯戒時,隻要有懺悔心,即可以減輕罪過,如同一把鹽,放在杯中稀釋,其鹹味自然減低。人間的富貴長壽隻要守戒就可以得到,不用太刻意去追求。

本章尚未完結,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