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達“心的味道”其方法不外,

    真誠、用心、莊重、誠懇、禮貌,

    能做到如此,就算舉止動作笨拙,

    也不會有人責怪。

    1996年

    10月1日—10月15日

    精華語錄

    ◎對不喜歡的人事,要看成是一種病,與之相處的方式不外用愛護對方的心,來代替厭惡的心,比較容易化敵為友。

    ◎一個有智慧的人,可以觀照出受苦受樂皆是由分別心造就出來的。

    ◎慈悲可以破嗔怒的壞事,精進可以破懈怠的壞事,布施可以破慳貪的壞事,所以在一半一半的世界裏,自我腳步要謹慎小心,走向光明。

    ◎講話是藝術,聽話更是一種藝術。一個會講話的人,也要會不講話,更要會聽話。

    ◎日日是好日,處處是好地,做人好哪裏都好,隻要心安,什麽都好。

    ◎人之所以會苦,是因為沒有佛法,對別人的批評、指責或毀謗,要接受下來並借以強化自己。

    ◎學佛要一心、單純,才會快樂,有了快樂能與人分享,才是真快樂。

    ◎比較心、嫉妒心最易引起人事不和,對此要懂得去轉化,懂得去欣賞他人的榮耀、成就、美麗,也是一種修養。

    ◎“多”給人不快樂,思想太複雜也讓人不快樂,人要快樂,不外要“單純”。

    ◎每一個人都有自己的理由,能接受別人的意見者,比較好做事,因改變自己比改變別人容易;要求自己包容別人,不要要求別人來包容我們。

    十月 一日 星期二

    最近因為“中台山”出家事件,社會上很多人士,都在探討“出家”的真義。日前我在錄製電視“星雲說”節目時,也特地加以說明——

    在佛光山叢林學院的招生簡章中,就明白說道:“學佛不一定要出家。”剃度出家是一件好事,更是一件心甘情願、皆大歡喜的事。前來佛光山請求出家修行的信眾很多,佛光山皆要先考察其發心動機,縱使征得父母眷屬的同意,也還要經過一段時間的觀察,實際了解這個人是否真的適合過出家的生活、是否具有出家性格,再決定是否為他剃度。

    社會上有很多不了解佛教者,認為出家人是出家遁世、逃避世間,對於忠孝之道無法克盡本分。其實佛教與儒家一樣,是非常重視人倫關係、道德綱常的,尤其注重忠孝的實踐。佛陀在許多經典中,曾經針對“忠”、“孝”的問題,諄諄告誡弟子如何奉行。如在《雜寶藏經》中,佛陀就曾提出十種譬喻,來說明人應該如何為國家盡忠,並進一步告訴執政的仁君,如何去愛護人民百姓。佛陀認為理想的忠孝之道,應該是君仁臣敬,彼此關係上慈下恭,而非上暴下懼。

    至於佛教的孝親思想,在三藏經典中更是經常可見,諸如《地藏經》《父母恩重難報經》都是以闡揚孝道為經典主題,在《大乘本生心地觀經·報父母章》說:

    慈父悲母長養恩,一切男女皆安樂。

    慈父恩高如山丘,慈母恩深如海洋。

    若我住世於一劫,敘述母恩不能盡。

    世間大地稱為重,母恩其重勝過彼。

    世間須彌稱為高,悲母恩高過於彼。

    從中不難看出佛教對於孝道的重視,佛陀不僅教育弟子要孝順當世父母,更要擴及一切眾生父母。

    有正知正見的佛教徒,不但要了解忠孝之道,更要實踐忠孝之行。如家庭主婦把家裏整理得窗明幾淨,家事料理得有條不紊,就是對家盡忠;社會上士農工商每一階層、每一分子都在自己的崗位努力工作,不偷懶、不取巧,就是對社會國家盡忠;佛弟子以佛法來淨化人心,改善社會風氣,使民風淳厚,就是對國家民族盡忠。

    《梵網經》上說:“孝名為戒,亦名製止。”孝順父母固然是孝,持戒不犯他人,以法製止身心行為,更是對有情眾生的孝順。《大集經》雲:“世若無佛,善事父母,即是事佛。”因為父母的生養撫育,我們才得以保有人身,進而追求佛陀所誨諭的慧命,證得佛道,因此要待父母如佛陀,進而待眾生如如來。

    “忠孝”是由我們內心所激發出來的一種感情與良知、一種愛心和美德,是維係人類關係的倫理綱常。發揚實踐忠孝精神,我們的家庭將會更美滿,社會更和諧。

    總之,佛門講究的孝道,是要長期的,非一時的;有實質的,非表麵的;是全麵的,非局部的。

    十月 二日 星期三

    國際佛光會舊金山協會會員何懷熾居士,曾在IBM公司服務,從事高科技尖端武器研發工作,近年來親近佛法,覺得從事殺人武器研發工作,非佛教徒正命生活,因而積極想轉換工作。有一天,聽到美國國防部要淘汰一艘舊的航空母艦,因而興起購買艦艇的念頭,並將於今日內,予以拆解,把殺人武器變成具有和平用途的物品。

    因這一艘航空母艦曾參加過韓戰、越戰、波斯灣戰爭,殺人無數,同袍兄弟亦有多人喪生,因而何居士希望在拆解之前,請西來寺法師舉行一場慰靈法會,以表對罹難戰士的追悼之意。

    當何居士所購買的航空母艦行經金門大橋時,引起新聞媒體的注意(因從沒有一艘航空母艦駛越金門大橋),且得知有慰靈法會,NBC廣播電視台即主動表示希望能拍攝整個活動過程。

    何懷熾居士希望我以錄影的方式,錄下一段佛法的開示,方便他在慰靈法會上播放,讓更多的美國人,得知佛法的精神及和平的可貴,內容如下——

    國際佛光會舊金山協會何懷熾居士,最近購買拆解服役多年的航空母艦轉為和平用途,確實發揚了佛教“平等共尊,和平共榮”的理念。今年四月,國際佛光會第二屆第一次理事會的會場就在亞洲最大的郵輪“寶瓶星號”上舉行,與會者包括來自世界七大洲一百多個國家的理事長及代表。三天的議程中分別就弘法、文化、教育及慈善等工作加以研討,成果豐碩。這與過去“以戰止戰”反使人類禍害頻傳不已的作風,成為強烈的對比。

    今年八月,在巴黎舉辦的國際佛光會第五次大會中,本人所發表的主題演說―平等與和平,謹簡述如後:

    平等

    一、平等必須要人我共尊。

    二、平等要彼此立場互易。

    三、平等因為是萬法緣生。

    四、平等真義乃一多不異。

    和平

    一、用慈悲促進和平。

    二、除我執促進和平。

    三、從寬容促進和平。

    四、享共榮促進和平。

    在人類曆史的長河裏,這些改善雖然僅僅踏出自我框框的一小步,但隻要大家肯持之以恒,在教育上,注重大悲力、寬容心的培養;在文化上,推展人我共尊、互易立場的美德;在社會上,發揮萬法緣生、一多不異的真理;在處事上,消除我執,攜手合作,以期從時間的共榮、空間的共榮,達到人間的共榮。那麽,建立平等社會、達成世界和平將是指日可待之事。

    十月 三日 星期四

    今天在台北道場“工作會報”中,和徒眾提及一些平常容易被忽略的觀念,希望大家引以為誡,女日——

    ◎一個人心中,如果隻有貪嗔癡邪見,隻知自利損人,對人不尊重,就算學問再好,也不會有人欣賞的。教育家非單純站在講台上而已,上等的老師是教學生如何做人、如何待人接物及四維八德的概念;中等的老師是教學生如何做事、管理、策劃;下等的老師是教學生知識。

    ◎真正會讀書者,不僅功課好,還懂得做人、做好人、做善人、做一個慈悲的人。

    ◎世界上什麽東西最豐厚?給人歡喜。什麽東西最誠意?多為人設想。如果我們社會上每一個團體都能為人設想,滿足別人的需要,社會必定很和諧。

    ◎人在生病時,對“病”不要太排斥,要隨著病情或傷患程度,好好的愛護“病”,保護“病”,與病為友,如此生病就不會那麽痛苦了。

    ◎對不喜歡的人事,要看成是一種病,與之相處的方式不外用愛護對方的心,來代替厭惡的心,比較容易化敵為友。世間上的事,不管苦樂都要自己去處理,不要太排斥,因這些都是我們的逆增上緣。

    ◎“錢”非萬能,有很多事情非金錢所能解決,如人情世故、道情法愛、守望相助、有情有意、真心待人、問候關懷,都非用金錢可以衡量其價值的。

    ◎身不做壞事,口不說壞話,心不動壞念,行為要正,說話要清淨,行為要端正,生活中千差萬別、森羅萬象要簡化,並進而不侵犯他人,即是持戒的真義。

    ◎在學習過程中,一些委屈、不平、侮辱、無理要求、不如意,如果都視之為“理所當然”,且任何事不怨人、不恨他,心平氣和的接受,再困難的事都會迎刃而解。

    ◎一個人若老是“不開口”、“不講話”,是很可怕的,因無從得知其苦樂哀喜的情緒,易引起別人的誤會、猜忌。世界是彩色的,要有音聲、有笑容、有動作、有表情,與人共事,先讓別人了解自己是很重要的。

    ◎弘法利生的工作,一定要集體創作,沒有個人情緒,因“自己”都已奉獻給眾生,當然要以眾生的需要為需要,眾生的歡喜為歡喜,才是弘法者的形象。

    十月 四日 星期五

    最近在不少的公共場合,很多信徒碰到我,都會提到從電視上(“台視”的“星雲說喻”、“中視”的“星雲說”、“華視”的“星雲法語”)聽到我說的某一句話或提到某一件事,對他的影響很大,或受用很深。

    其實佛門的信眾,其信仰除了靠佛菩薩的威德來加持外,大部分還是要靠僧眾來幫助信徒和佛陀接心。一句鼓勵的話,可以給信徒信心;舉手之勞的服務,可以讓信眾歡喜。“人能弘道,非道弘人。”若信徒不能從僧眾身上得到信心,因而對佛教失望,便是每一個僧眾的罪過。

本章尚未完結,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