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修行的人,更要隨時警醒,切莫對外物“舍不得”。

戰國時代,秦昭王派使者送來一個精巧的玉連環給齊王。使者說:“秦王聽說齊人聰明,派我送來玉連環,不知有人能解開嗎?”玉連環是用玉做的九個圈環,環環相扣,必須反複穿套,才可以一環一環解開,除了技巧還要有高度的耐心。

齊王將玉連環傳給群臣們看,問:“有誰能解開呢?”群臣麵麵相覷,誰有耐心去解開這些環扣?可是,如果無法解開,豈不是要讓秦國看笑話了?玉連環又輾轉傳回到齊王的禦案上。他望著不知所措的群臣,拿起鐵錘,狠力向玉連環一擊,玉連環應聲碎散。齊王對秦國使者說:“請回謝秦王,玉連環已經解了。”

齊王真高明,非關大用的小技,不足以讓它評判齊人智能的高低。相較於齊王,明熹宗就遜色多了。

明熹宗從小喜歡工藝,當上皇帝後,也不例外,總喜歡雕刻工藝品,尤其是小樓閣。他的手藝很好,雕刻得精美絕倫;他興致又高,常常雕刻工具不離手,簡直到了廢寢忘食的程度。

當時的司禮秉筆太監魏忠賢,觀察到熹宗的嗜好後,就常常趁著他專注雕刻時,將各部的奏章呈上批閱。熹宗怎麽舍得放下手中的玩意,總是揮手要魏忠賢走開,並說:“你好好地替我批閱,不要欺騙我。”就這樣,魏忠賢的權勢一天天坐大,明朝的朝政一天天衰朽。

明熹宗若不當皇帝,應該是一個很好的木匠;正如宋徽宗做一個書畫家,要比當皇帝來得稱職;李後主的詞曲要比他的政績來得讓人讚歎。如果他們不當皇帝,當然有選擇發揮特長的自由,但他們是皇帝,卻無法恰如其分地扮演他們的角色,而讓黎民百姓受苦受難,就是過失了。

不僅沉迷於工藝巧術會影響正常生活運作,對於食、衣、住、行等受用物過於追求,也會幹擾內心的清明智慧,因此,《大寶積經》告誡說:“為貪欲之所惑亂,長夜流轉,造作種種善不惡業。由此不善惡業力故,感得穢惡自體報果……”一個修行人,更要隨時警醒,切莫對外物“舍不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