權衡輕重之際,不僅要就現實考量,更要有高瞻遠矚的見識,才能作出正確的抉擇。

宓子賤治理亶父縣時,有一年,齊國要進兵攻打魯國,將路過亶父。父老聽到這個消息,就跑去見宓子賤,建議:“現在麥子已經成熟了,而齊國大軍又將路過這裏,恐怕那些麥子會被搶去當軍糧。可不可以讓縣裏的民眾自由出城,把沿城周圍的麥子搶收回家,這樣不僅能增加百姓的存糧,也不會變相地資助齊軍。”對於父老的再三請求,宓子賤都不答應。不久後,齊軍過境,果然大肆收割,這些麥子成了齊軍最大的補給品。

魯國的重臣季孫知道這件事後,勃然大怒,責備宓子賤,說:“可憐呀,可憐!亶父的百姓真是可憐!他們不畏風寒地耕種,不懼溽暑地除草施肥,就希望莊稼能有所收獲。想不到,辛勤的工作竟然得不到糧食。如果事先不知道齊軍即將過境,那也就罷了;但是,不但事先知道,父老也提出請求,居然聽任麥子白白被搶。”

宓子賤聽了責備的話,氣得跺腳,說:“麥子今年沒收成,明年再種就可以收成;可是讓那些不耕種的人,任意割麥,就無異讓那些人盼望常有兵患強寇,製造憑空收獲的機會。況且,一年的麥子收成量,不會讓國力明顯增強,丟掉了,也不會削弱國力;但是,若讓百姓以為天下可以有不勞而獲的便宜事,這種觀念所造成的影響,可能花費好幾年的功夫去教育,也無法矯正過來。”

物質與精神孰重?《須賴經》說:“財業雖豐廣,而不知充飽。大海尚可滿,是貧終不足。”一個人雖僅得溫飽,卻能知足,誰能說他貧?雖有萬貫家財,卻不知足,豈是富者?從佛經的角度看,富與貧不在物質的豐盈與否。

城外幾百畝成熟的麥田,與城中可能受到扭曲的心靈,孰輕?孰重?顯然,在宓子賤的眼裏,那些沉甸甸、黃澄澄的麥子,遠不如城中百姓那無形、無重量的心靈來得重。

有智慧的領導者,都應該知道“錯誤的政策,比貪汙還嚴重”的道理。貪汙固然不可取,但是政策一旦錯誤,即使耗費數倍功夫作矯正,也不見得能竟其功。因此,權衡輕重之際,不僅要就現實考量,更要有高瞻遠矚的見識,才能作出正確的抉擇。

把所擁有的歡喜助人,

才是最圓滿的人生。

懂得自他無別,

自能圖利他人,

進而能推動社會祥和的風氣,

也能積聚自身向上、

向善的因緣。

人生當中,滿足、歡喜、結緣、平安、

健康、智慧等,

才是真正的財富。

“給”是世界上最美好的事,

“給”讓我們知道自己有多富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