懷抱廣結善緣的心念,樂於與大眾結緣,人生更能因此寬闊、有意義。

蕭碧霞師姑隨我學佛已幾十年。從小就篤信佛教的她,年少時,在電信局服務,平時努力工作,發心奉獻,因此做到電信局的稽查。她很會理財,像是天生賦予的本能,當同事將領來的薪資都用在衣服、化妝品時,她卻選擇買房地產,隻要是她買的地方,房價必定是水漲船高,讓她獲益不少。

後來,她放棄世俗的工作,毅然投身佛門,幾十年的歲月,默默地服務大眾。對於年輕時的積蓄,她毫不留戀地布施於人,隻要聽到某某人需要、某某地方要建寺、哪裏要賑災,便二話不說,立時布施。身旁的人總勸她,留點積蓄為自己的將來打算,她笑答:“我所有的一切都是大眾的。”

“我所有的一切都是大眾的”,含有一股濃厚的佛教思想,這是蕭碧霞師姑在信仰中得到的體悟,一種“十方來十方去”無執、喜舍的精神。

我們平時是否思忖“我所有的一切都是大眾的”呢?你看,食衣住行需要農牧百業,不會與世隔絕需要信息服務,知識的開發需要有老師教導……舉凡日用所需,都要仰賴社會大眾的成就。生存世間是無法離群索居、獨自過活的。同樣我的一切所需都是眾緣的成就。

能時時如是思量、如是感恩,必定會懷抱廣結善緣的心念,樂於與大眾結緣,人生更能因此寬闊、有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