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中有滿足,心中有感恩,心中有樂善,就是富貴的人。

貧與富,不能隻從一個人擁有的財產來論定,有時表現在學問上,有時表現在道德上,有時表現在慈悲上,有時表現在觀念上。

有個故事,說到忙了一天的閻羅王,終於隻剩下最後一件案子。他驚堂木一拍,指著兩個小鬼說:“你們兩個到人間投胎做兄弟。做哥哥的,專門布施給人;做弟弟的,專門接受施舍。你們哪一個人願意做哥哥?哪一個願意做弟弟?”有一個小鬼說:“我願意做施舍一切的大哥。”另一個小鬼則表示,願做弟弟,隻要接受就好了。兩個人到人間投胎後,大哥成為一個大富翁,到處布施行善,所謂舍得、舍得,他愈舍愈得,因此愈加富貴榮華。小弟慳吝不肯舍得結緣,因而貧窮潦倒,淪為討飯的乞丐,到處接受別人的施舍。

故事,就是一麵智慧的鏡子,以古鑒今,從中汲取人生的哲學與開發內在的覺性,佛經裏的故事永遠像一個解惑的老師,教導我們認識自己,肯定自己,喚醒那個沉睡的主人翁。

“富翁”與“乞丐”比喻著富貴與貧窮取決於願意“施舍”,或隻是“接受”。

世間上,誰是窮人,誰是富人?不一定從財產、社會地位來衡量。有的人雖不富有,但樂於給人,助人,讚歎人;有的人雖然家財萬貫,卻慳吝不舍,財產再多也覺得不夠。所以“施舍”與“接受”,孰貧?孰富?

給予的人心靈是雍容華貴的;等著人家施予的人,不隻是心理的貧窮,而且是個精神的殘障者。有人說,21世紀,精神憂鬱的疾病將成為人類心靈致命的殺手,我覺得心理的病根不外乎就是貪嗔愚癡,也就是不肯給人的心靈貧窮。

貧富的標準究竟為何?就在我們的心中。心中有滿足,心中有感恩,心中有樂善,就是富貴的人。事事不滿足,想到的就是個人利益,自私自利,不懂付出,不顧公理正義,那就是世界上最貧窮的人了。

其實我們的心裏同時住著那兩個兄弟,要成為給予的富人或是接受的窮人,就看我們願意施,還是願意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