兔子為了求法,為了成就善事,不惜軀命,這一念供養心,教人動容。

《六度集經》中,記載一則佛陀過去世行菩薩道的故事:

有一個梵誌,獨自一人在清淨的山澤中修行,他不貪世俗榮華富貴,終日以茅草為屋,以蓬蒿為席,以泉水野果為食。他高尚的德行教世人敬仰,即便國王有意聘他為宰相,他仍以修道為誌向,辭謝國王的美意。就這樣在山澤幾十年,連野獸都來歸附、供養、聽法。然而,時日久了,山中的野果窮盡,梵誌決定離開這裏,到野果豐盛的地方去。

為此,常與他相處的四個野獸十分擔憂:“即使有一國榮華之士,也像是滿海的髒水,不如一升甘露。梵誌走後,我們就無法聽經聞法了,大家一定要盡力去找食物,供養梵誌,懇請他留下來啊!”

於是猴子采集野果,狐狸變作人形,得到一袋炒麵,水獺抓到一條大魚。兔子想,我有什麽可以供養梵誌的呢?

在梵誌麵前,猴子、狐狸、水獺將自己覓得的食物交給梵誌:“這些足以用上一個月的時間。”唯有兔子找了許多幹柴,取火點燃,等到幹柴燃起熊熊烈火時,他向梵誌禮拜,說:“我實在沒有東西供養你,隻有這麽一個小小的身體,但也可以作為一日的糧食!”說罷,便縱身撲向烈火……梵誌見此情此景,萬分感慨。刹時,兔子在火焰中化為一尊佛,緩緩升起。

兔子為了求法,為了成就善事,不惜軀命,這一念供養心,教人動容。人世間也處處可見為大眾不惜生命的人,像是在災區奮力搶救生命的救難人員,在火場出入的消防人員,在戰場捍衛國土的三軍將士,為自然生態奔走的保育人士……

所謂“諸供養中,法供養第一”、“諸供養中,生命第一”。我們如果有將生命供養十方眾生的願心,那真是功德無量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