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日本還想最後訛詐一回。

    日本雖然表示可接受美國的調停,但一直不公布停戰的條件,就連西方列強也不知日本的葫蘆裏到底賣的是什麽藥。清政府更不知日本的要價有多高,李鴻章建議派天津海關稅務司德璀琳這位洋員,去日本探聽議和的條件。德璀琳要了一個頭品頂戴的頭銜,帶上李鴻章給日本總理大臣伊藤博文的照會,於11月底到了日本。日本政府卻認為,李鴻章的的照會並非國書,德璀琳是西人,並非中國大員,除非中國派出有顯著聲望的大員作為全權代表,否則不與議和。德璀琳連伊藤博文的麵都沒見到,便被日本趕了回來,這非驢非馬的議和醜劇,也就收場了。李鴻章又建議中日在煙台或者上海議和,這種不切實際的想法,遭到日本的斷然拒絕。

    事已至此,清政府感到非派大員去日本求和不可了。

    1895年1月5日,清政府任命戶部侍郎張蔭桓和署理湖南巡撫邵友濂為全權大臣,同時,聘用美國前國務卿科士達作為全權大臣的顧問,組成議和代表團。1月底,中國議和代表到了日本。但是日本這時正在向威海衛進攻,氣焰甚為囂張。日本政府內部開出了極高的議和條件。關於割地,有的主張除了遼東半島及台灣外,還要把吉林、盛京(遼寧)、黑龍江三省割去;關於賠款,有的提出要十億兩白銀。總之,他們張開了獅子大口,巴不得把中國一口吞下去,全無談判誠意。

    當時,日本感到清政府還沒有完全被嚇倒,並不想急於議和。為了索要更多的東西,進一步向清政府施加壓力,借口張蔭桓、邵友濂“全權不足”,地位太低,拒絕談判,暗示清政府隻有派出李鴻章這樣有地位聲望的大臣來,才可談判,張蔭桓一行在日本受到種種侮辱和刁難,灰溜溜地跑了回來。

    當張蔭桓等人狼狽回國時,威海衛失陷,北洋艦隊全軍覆沒,清軍遼東大敗,日軍控製了渤海灣,威脅著天津和北京。麵對這種形勢,清政府焦慮萬狀。日本政府放出話來說,隻有奕或李鴻章前往,才可同中國議和。清政府隻得給予李鴻章“欽差大臣”的頭銜,讓他去日本議和。

    3月19日,李鴻章帶著顧問科士達,隨員李經方(李鴻章的兒子)等,到達日本馬關。日本派內閣總理大臣伊藤博文和外相陸奧宗光為全權代表。雙方於20日交換全權證書,並開始談判。

    李鴻章提出先談判停戰。因為清政府害怕遼河解凍後,日軍進犯北京。日方抓住了這個弱點,故意提出讓日軍占領大沽、天津、山海關三地作為暫時休戰條件。日本明知清政府不會接受,此舉目的是迫使清政府立即同意割地賠款等苛刻條件。

    李鴻章聽完翻譯羅豐祿的口譯後,頓時大驚失色,口中連說;“太苛刻了,太苛刻了!”他再三哀求伊藤博文答應日軍不進攻天津、山海關。他對伊藤說:“我是誠心誠意來講和的,貴國要占據的三處險要之地,都是我這個直隸總督所管轄的地方,要是這樣,我的臉麵往哪裏擱,試問伊藤大人,設身處地,將何以為情?”但任憑李鴻章怎麽乞求,伊藤就是不鬆口,並限在三天內做出答複。

本章尚未完結,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