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庸》雲:“誠則明矣,明則誠矣。”感應之事,唯“心誠則靈”而已。有感則應的原理,就像叩鍾必有回響,敲鼓即得音聲一樣,還有日常的喝水止渴、饑食飯飽,或叫一聲“媽媽”,媽媽就回頭,這都是一種感應。感應有其因緣條件,如何求得感應?

第一,要重視因果

善人視因果為朋友,智人視因果為龜鑒,愚人視因果為法官,惡人視因果為仇敵。感應它不是憑空而得的,種瓜才能得瓜,種豆才能得豆。就像聽廣播,看電視,要轉對了頻道,才收得到節目。修行也是一樣,相信慈悲,慈悲會在我們生活中有所受用;相信佛陀,依照佛陀的教法去做,則能成就佛道。

第二,要立功發願

想要有什麽感應,先看自心立何願、求何事,好比想要升官的人,要先看他的功勞表現。像孔子和墨子,有著“孔席不得暖,墨突不得黔”的濟世奉獻精神,而被世人稱聖稱賢;曆代大德,也都是靠願力成就功業的。若我們每個當下,都能夠發願,如同一滴水能滋潤花草,任何善願,都能開花結果。

第三,要由衷懺悔

雖然“千江有水千江月,萬裏無雲萬裏天”,但水混濁,雲層厚,也看不到月亮和太陽。希望水清映月、撥雲見日,就要由衷地懺悔,讓心清淨,才能有感應。如《雜阿含經》載:“凡人有罪,自見、自知而悔過者,於當來世律儀成就,功德增長,終不退減。”所謂“人有誠心,佛有感應”,隻要我們能時常借著懺悔的法水來滌淨心垢,自然能與佛菩薩感應道交。

第四,要虔誠回向

一心至誠、一心禮敬、一心稱名,是感應的原理。若隻為一己之私,所得的利益有限,要想獲得大利益,修得大功德,就要懂得回向,回向猶如耕耘種子,小心照顧,使它發芽、開花而結成累累果實,以小小的因,成就豐碩的果。所以,不管是求學問道,都要將利益回向群生,才會有大成就。《往生淨土懺願儀》言:“能禮所禮性空寂,感應道交難思議;我此道場如帝珠,釋迦如來影現中。”由此可知,隻要虔誠禮敬,懺悔發願,生起廣大菩提心,就能求得不可思議的感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