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今社會上學佛的風氣非常普遍,這是好現象。因為一個人心中有佛,他眼睛看到的都是佛的世界;心中有佛,耳朵聽到的都是佛的聲音;心中有佛,手上做的都是佛的事情;心中有佛,口裏說的話,都是佛的語言。學佛者在心中要當下承擔“我是佛”,是佛,就不會吸煙喝酒;是佛,就不會打罵人;是佛,就不會沾染任何惡習。如何修學佛道?

第一,欲求佛道須先正心

《大學》說:“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儒家認為修身是齊家、治國、平天下的根本,而修身則要通過內心的修養,心若不正,一切都是空談。《正法念處經》亦說:“不念善事,不正心意,彼行放逸。放逸所誑,身壞命終,墮於惡道,生地獄中。”心不正,眼、耳、鼻、舌、身所見所聞都不正,放逸恣行,恐怕連人身都難保有,遑論成佛道。因此,欲求佛道須先正心。

第二,欲入佛道須能放下

俗話說“失之東隅,收之桑榆”。又說:“塞翁失馬,焉知非福。”要先有舍,才會有得。想要進入佛道,要先把貪欲、嗔恨、愚癡放下,要把世間的人我得失先放下,把蠻橫執著放下,把這些世間種種陋習放下,佛道就能提起。

第三,欲行佛道須運悲智

要行佛道,要先有慈悲心。有慈悲才會心存眾生,才有實踐的動力。但《大寶積經》說:“一切如來身業,智為前導,隨智而轉。一切如來語業智為前導,隨智而轉。一切如來意業智為前導,隨智而轉。”如果光有慈悲而沒有般若智慧,所行隻是世間善法,且容易流於濫慈悲。所以有心行佛道,必須悲智雙運,才是最理想的修習。

第四,欲證佛道須悟無我

無我不是說沒有我,隻是不執著這個我。常人有根深蒂固的自我愛,太看重自我,一切以自我為中心,於是造作種種業行。佛教菩薩要無緣大慈,同體大悲,就是勸誡我們不把心量局限在個人,那就是無我的意義。有了無我的體認與實踐,才能擴大生命,進一步證悟佛道。

每位學佛修道者都想要有所成就,但如果方法錯誤,居心偏差,就像煮沙欲成飯,那是不可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