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裏麵的青年學子,要經曆訪師尋道的過程,以增廣見聞,才能獲得學問,這個過程叫作參學。好比我們現代人除了正規的教育之外,還要繼續留學深造,或是四處參問學習其他知識,方為有學問之人。

尤其處於現代社會,無不講究專業知識與專門技術。科學家還分為生物科學、電訊科學、星際科學、納米科學、複製科學等等。這些林林總總專業學問的獲得,是人類精神、潛能、毅力的開發。學問之道,茲有四點意見:

第一,學問之道,能問則得

學問之首在於發問。有如叩鍾,大叩大鳴,小叩小鳴,不叩不鳴;同樣的,學習必須向人謙虛請益、叩問,才能獲得長輩、大德的教授。例如佛教因為有須菩提尊者的發問,才能留下令人千古傳誦的《金剛經》;禪宗祖師啟問“什麽是本來麵目?”“何謂祖師西來意?”“念佛是誰?”讓學生向內心自問自參,直至機緣成熟,而豁然意解,妙得於心。

然而中國人受傳統禮教觀念的鉗製,以填鴨式的教育灌輸於下一代,並沒有得到禪宗思想教育的啟發,所以,學生不敢發問,更不懂得怎樣問,如此學不到思考、辯解,又怎能進步呢?所以,學問之道,能問則得。

第二,學問之道,能聞則知

聽聞,是獲得學問的途徑之一。由聽聞知道理,由聽聞去除惡事,就如容器受水,土地植種,應離不當的過失。例如對於師長的教授,如果不用心,就等於將茶水倒在茶杯的外麵;或以貢高我慢的態度,將茶杯傾覆,讓茶水倒不進去;抑或是聽聞之後,轉頭即忘,等於茶杯漏了,哪裏能裝水呢?

第三,學問之道,能思則明

所謂“以聞思修入三摩地”,思考,可以讓一個人理路清晰,明了;依理思維,可使學人發生智慧,所以參學之後,要不斷地思考,思想才能深入。

第四,學問之道,能用則深

參學所得到的知識道理,要靈活運用,方能產生力量。例如在老師那裏聽聞慈悲,就要將慈悲用來感染人間,增加人生的善美;學了禪定,在日常生活中,就要將禪定用來待人接物,自我觀照;問道於前人所得到的智慧,就要用來行佛,利濟群生,才能發揮學問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