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一個人都希望自己留給人很有修養的印象,有的人被認為沒有教養,不僅是自己的恥辱,也意味著家教不好,間接地讓父母沒有光彩,所以,人要注意自己的修養。怎麽樣才算有修養呢?有四點意見:

第一,謹言行以寡過

謹言慎行是修身的第一步,也是處世要道。所謂“禍從口出”,有的人因為逞一時之快,一句話說得不當,惹來殺身之禍。所以,做人要想免去無妄之災,首先應該注意不可隨便說話,更不可以率性行事;當你的言行都能合乎道德、合乎慈悲、合乎正直,就不會有過失,這是做人的第一修養。

第二,節飲食以養身

人的疾病,絕大多數都是由於飲食不當所引起,例如吃得太多,造成消化不良等腸胃病,乃至現代人吃得太好,營養過剩,形成肥胖症,甚至膽固醇過高、糖尿病等百病叢生。所以,在佛教裏主張“少食為良藥”,甚至主張“不非時食”“過午不食”。

我們看到中國大陸在改革開放前,人民雖然貧窮,但是很多人都很長壽,八九十歲,甚至百歲人瑞多不勝數,可見得少食有益健康,所以節飲食可以養身。

第三,耐煩勞以盡職

一個人有沒有修養,就看他耐不耐煩。有的人事情一多、工作一累,就無端地亂發脾氣;因為他不耐煩、不耐勞,所以成不了大事,當不了主管。反之,有的人凡事接受,他能耐煩、耐久、耐勞、耐苦,為了恪盡職守,為了要把事情做好,為了對主管有所交待,為了不愧對自己的良心,這就是修養之道。

第四,慎喜怒以平氣

“喜怒不形於色”,這也是一個人莫大的修養。有的人沉不住氣,歡喜的時候,大呼小叫、歡天喜地,恨不得天下人都知道他很開心;有時候煩惱了,他就遷怒、生氣、找人麻煩,這都是沒有修養的表現。所以,真正有修養的人,不管喜怒,都能心平氣和,這是很大的修養。

修養是從日常生活中表現出來的自然行儀,要靠平時的養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