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個人都希望自己的人生有好的收成,例如農民希望五穀豐收,商人希望一本萬利,莘莘學子希望成績優異,孜孜矻矻行者希望早得安心。要想豐收,就必須先要付出努力,所以,豐收之道有四點:

第一,欲得穀食,當行耕種

古人說:“風雨以時,則五穀豐稔。”想要五穀豐收,就必須耕種。隻要春耕、夏耘,秋天必有積穀存糧,自然也就不愁嚴冬來臨。同樣的,文人在稿紙上耕耘,焚膏繼晷,費盡心血;老師在黑板上耕耘,循循善誘,百年樹人;甚至禪者念念相續在心地上耕耘,也無不希望打破迷惘,安住身心。

第二,欲得富貴,當行布施

富貴,讓人覺得生活安適,這是人人所追求的。但是,欲得富貴,必先播種;富貴的種子,就是布施。所謂“如是因,如是果”,你不給人,別人當然也不會給你;你不付出,也難以有所獲得。所以,布施如播種,有了布施的因,才有富貴的果。

第三,欲得長壽,當行慈悲

一般人總喜歡到神明、菩薩前麵祭拜,祈求福祿壽喜。其實,神明、菩薩、佛祖,他不會給我們福壽,隻有自己可以給我們自己。我悅服眾生,我尊敬生命,我尊重別人,我給人方便,我當然就會長壽。人的壽命,也不隻是求得身體上的長命百歲,主要是指延續慧命。所謂:“求福當求永久福,增壽當增無量壽”。我們在肉體的生命之外,還有很多生命,如語言、功德、事業上的壽命;能為自己留下曆史、為社會留下慈悲、為人間留下美好,這些都可以讓我們更加長壽。

第四,欲得智慧,當修般若

有人希望聰明、智慧,但聰明不是上天所賜,也不會憑空而得。想得到聰明智慧,就要修習般若。般若是我們的自性,是我們的本來麵目,是一切智慧的根本。修般若就是修心,心一明,一切皆懂;般若,可以說是人生的寶藏。

因此,人不僅希望獲得外在物質的豐收,更應該耕耘內在的精神世界,那才是恒久不失的豐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