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修行人,能夠“身安”則自然“道隆”;社會上的士農工商,也要“安居”才能“樂業”。安居之道,就是一個人的身心能夠安然自在地生活。如何才能“安居”呢,有四點意見:

第一,居安寧時能思危機

俗語說:“人無遠慮,必有近憂。”一個人身處安樂之時,要想到如果臨時發生意外,應如何應變;處於富貴之際,要防範萬一陷入窘境時,該怎麽辦;處於得意的地位時,要做好一旦無常來時,失去地位了又該如何下台。《詩經·豳風》說:“迨天之未陰雨,徹彼桑土,綢繆牖戶,”就是說明人要居安思危,則能有備無患。

第二,居福德時能慮遠禍

人在順境之中,不可仗恃福德深厚,而一味地安逸享樂,但看曆史上的亡國之君,不都是在富貴榮華之中,因為不知“善始克終”而國破家亡的嗎?貞觀年間是唐朝極盛之期,當時魏征勸諫唐太宗說:“處高危則思謙降,臨滿盈則思挹損,遇逸樂則思撙節。”這都是說明,雖處於福德之中,但要常常提醒自己“生於憂患,死於安樂”!

第三,居豐饒時能濟貧困

生活過得富裕豐饒,應該要懂得濟急救貧。有的人對於行善助人,總是說:“等我再多存一點錢,再來布施。”這種人慳吝不舍,一輩子也不可能有錢布施,因為“待有餘而後濟人,必無濟人之日”。所以,當我們現在有錢,生活猶有餘裕,何不趁著行有餘力去濟貧救急呢?孟子說:“人皆有不忍之心。”救濟貧困,也是慈悲心的長養。

第四,居高位時能念謙卑

《左傳》雲:“好在人上,莫能相下,雖其和也,猶相積惡,惡至無日矣!”一個居高位者,如果不能感念下屬的辛勞,不能以謙讓的態度與下屬相處的話,其團體在表麵上雖相安和睦,其實下屬對上位者的怨懟已逐日積累,終有一天會遭人唾棄而眾叛親離。所以,居高位者,除了要以誠心善待下屬外,還要做好無常一來,遜位之時的生活計劃。

《孫子》說:“智者之慮,必雜利害。”一個有智慧的人,他所顧慮的事,必定不是單方麵的,而是有利有弊的整體考量。所以,在勝算之間,他已預備好如果不幸敗北的解決方案,如此即使失敗了,也能有退路可走,這就是智者的“安居”之道。所謂“凡事預則立,不預則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