處人是一門很大的學問,處人不可太任己意,應洞悉人之常情。人都有希望被尊重、被了解、被讚美、被接受的天性,所以《佛光菜根譚》說:能以和藹之容見人者,必得人和;能以謙遜之氣處人者,必得人尊;能以恭敬之心待人者,必得人敬;能以讚美之言和人者,必得人緣。此外,關於處人之道,有四點意見:

第一,以溫柔對待倔強

人有多種性格,有的人謙卑柔和,有的人狂妄剛強。宋朝克勤禪師說:“人大凡為善知識,應當慈悲柔和,善順接物,以平等無爭自處。”柔和是處事的良方,柔和能消滅嗔怒的烈火,當與人相處,有時對方很剛強,如果我也跟他強硬,就等於半斤八兩;最好能以柔克剛,也就是:你對我無禮,我對你恭敬;你對我驕傲,我對你謙虛,此所謂柔能克剛也。“牙齒以堅硬易毀,故至人貴柔。”常以柔軟溝通彼此,必能相融無礙。

第二,以寬容對待苛刻

《佛光菜根譚》說:“居心寬大,條條大道;待人刻薄,處處荊棘。”有的人生性尖銳,待人苛刻,凡事計較,絲毫不肯吃虧。麵對這樣的家人、朋友、同事,最好的辦法就是以寬厚的心體諒他、包容他,因為寬容別人是和睦之道,寬容可以絕恩怨。所謂“做事要專,做人要寬”。能夠用寬容的鑰匙,打開褊狹的心扉,把身心安住在體諒上,世界會更寬廣。

第三,以熱情對待冷酷

現在是個重視色彩、聲音的時代,人也要有表情、有聲音、有動作,要像太陽一樣散發光和熱,帶給人溫暖。所以,平時對人要麵帶微笑,口中要常說愛語,尤其麵對一些冷漠無情的人,更要展現陽光般的熱情,去融化那冰雪般的冷酷。所謂“一心的專注可以開發潛能,一腔的熱情可以化解冷漠”。一個能在大眾中發揮熱力的人,是最有智慧的人。

第四,以慈悲對待嗔厭

佛經雲:“嗔是心中火,能燒功德林。”嗔心一起,可以障蔽一個人的理智,如同烏雲掩蓋明月,又像野火,可以燒盡林木。嗔恚能壞人善事,能破壞感情,能引發禍患,能盡焚功德,因此,學道之人先須戒嗔,嗔心未斷道休論。一個人嗔心太大,動不動就生氣,動不動就討厭這個、討厭那個,自然容易樹敵。

對於嗔心重的人,唯有用慈悲、忍耐來攝受他,慈悲大愛是永不戰敗的盾牌,做人應該以道理說服他人,更應該以慈悲折服敵對。

總之,處人要有和氣,要有寬容,要有熱情,要有慈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