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行的方法很多,但不外要在舉心動念和言語行為之中去做功夫。以下六種方法,提供參考。

第一,麵孔要有表情,要有微笑

微笑,是最美的色彩;有了表情,人間就會變得多姿多彩,生命也會變得朝氣蓬勃。無論男女老少,一個微笑的表情,就像盛開的花朵,它能使頹唐的人得到鼓勵,使煩惱的人得到解脫,使疲勞的人得到安適,使悲傷的人得到安慰。

第二,眼睛要有慈悲,要有關懷

善目可以鼓勵別人,你看,講演者需要聆聽者專注的眼神,表演者需要觀賞者肯定的眼神。觀世音菩薩因為“慈眼視眾生”,給人護念,給人救苦,所以能為眾生作慈航。

第三,口中要有好話,要有讚美

口,是修行最好的方便,但也是最難修行的關口。不懂得說話的藝術,容易禍從口出,招怨惹嫌;會說愛語的人,能以好話給人讚歎、給人信心、給人歡喜,所以到處廣結善緣。

第四,耳朵要有善聽,要有分辨

有的人會聽話,善解人意;有的人不會聽話,誤解人意。所以佛教裏有謂“善聽”“諦聽”“兼聽”“全聽”。聽話,要能聽得出人家的話中之意,要懂得思考分辨,尤其要不聽是非而聽實話。

第五,手腳要有服務,要有助人

我們的手腳,要用來為人服務。例如,人不識路,你為他指一下方向;走路不方便的人,你能攙扶他一下。能用手腳為人服務,才能發揮手腳的功用。

第六,心裏要有祝福,要有尊重

我們有時發心布施,或捐助金錢,或贈以物資,其實都還是有限的,心香一瓣,才更可貴。世間上,有形有相的東西總會無常;無形的祝福,才是無限無量。

修行離不開行住坐臥,生活中掌握這六種原則,麵帶微笑,慈眼視人,口說好話,善聽分辨,為人服務,心常祝福,不僅為世間留下善用,也是最簡便、最具體的修行道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