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行非口號、形式,而是要將佛法運用到生活裏。修行離開了生活,離開了人間,就沒有修行可言。日常中怎麽修行呢?以下提出四點:

第一,以念佛來製心一處

“念佛一聲,罪滅河沙。”念佛有殊勝的功德,因為佛號可以驅逐我們虛假分別的妄心。尤其當心煩意躁時,一心一意稱念佛號,念到心無染著,自然就能放下身心掛礙的世界。念到“佛即是我,我即是佛”,念到自己佛性出來,那就達到念佛的目的了。

第二,以數息來呼吸順暢

要對治妄念,可以用念佛法門;對治散亂,則可用數息的方式。《六妙法門》雲:“於數息中,證空靜定,以覺身心,寂然無所緣念。”數息就是數自己的息,呼氣、吸氣,這一呼一吸稱作一息。呼吸要長短分明,緩慢地一進一出。調至呼吸平穩,氣息不粗喘,慢慢地,平常生活、待人處事中,也就能不慌不忙,氣定神閑了。

第三,以感恩來惜福愛物

常懷感恩心,是做人處事重要的修行。感恩是美德,感恩是富有。因為感恩,所以能懂得惜福愛物,不致浪費。匱乏的人,總想從別人那裏獲得什麽;富有的人,卻是心存感謝,時時想要施與別人。這個世界不是隻有自己一個人,東西要能與人共有共享,才能共榮共存。能夠懂得感恩、惜福愛物、分享布施的人,就是人生最大的富有者。

第四,以懺悔來反省言行

“人非聖賢,孰能無過”。一個人最怕的不是犯了過失,而是犯了過失仍然不知道悔改。好比陷入錯誤的泥淖裏,若能及時回頭,仍可得救;如果一意孤行或自怨自艾,耽溺於過失中而不肯自拔,則將愈陷愈深,終致滅頂。所謂“不怕無明起,隻怕覺照遲”。當無明煩惱生起現行時,隻要察覺並懂得懺悔,仍然是個清淨善良的人。個人常常懺悔,言行就會進步;人人都有慚愧懺悔的心,人我之間就沒有爭執,這個社會就會共生吉祥。

修行是實踐的功夫,是從身心行儀裏流露出來的道德、涵養。有修行才有福德,人生也才會圓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