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間人為了生死,悲喜交替;為了生計,憂悲苦惱;為了貧富,斤斤計較;為了有無,惶惶不安。一天當中,忽悲忽喜,忽苦忽樂,好像熱鍋上的螞蟻,失去了方向。因此,在這一個動亂的生活裏,總想有一點解脫自在的生活,超越現實,超越對待。如何超越呢?有四點意見:

第一,要視生死一如也

一般人以為生可喜、死可悲,開悟的禪師卻視生死一如,坐脫立亡,來去自如。生死,也是觀念的轉變。過去有位母親想要尋死,老和尚告訴她:“既然你生命不要了,就把它奉獻給佛教吧!”她若有所悟,從此在服務的義工生活裏,獲得歡喜,也獲得重生。生死是什麽?如薪盡火傳、如蟬脫殼,此死彼生,“生未嚐生,死未嚐死”;視生死一如,就能超越限製,超越輪回。

第二,要視苦樂一味也

在中藥裏,甘草味甘,具清熱解毒之效;黃連味苦,亦可解熱去毒,可見甘苦同功也。練功,下苦功夫,才會有所榮耀成就;小醜,內化辛酸,帶給世人歡樂,苦樂亦是同體也。能將苦樂調為一味,認知苦是一種奮鬥、一種增上、一種成果,也就能“處苦境不覺得苦,處樂境也不以為樂”,超越感受,體會中道的生活。

第三,要視貧富一念也

人生的幸福快樂,貧富不是絕對的條件,也不是判定人格尊嚴的標準;有人粗茶淡飯不改其樂,有人富甲一方,仍然憂愁煩惱。如果心裏擁有滿足、歡喜、豁達、緣分、平安,即使身無立錐之地,也可以超越貧富,享有三千大千世界。

第四,要視空有一體也

大部分的人視“空”和“有”為截然不同的境界,“有”的,就不是“空”,“空”的,絕對不可能“有”,用二分法把空、有的關係一刀兩斷。事實上,空、有是一體兩麵,好比手心和手背都是肉,又好比孿生兄弟,兩者相需相求、相生相成。如同杯子空了,可以裝水;口袋空了,可以置物。認識空有一體,可以發揮無限。

超越世間,就要超越對待,就要超越分別。所謂:“猶如木人看花鳥,何妨萬物假圍繞?”麵對紛擾生活,麵對萬花世界,內心不會動搖,這就是超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