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部分的人在不同階段都會有所追求,童年、青少年時期要求學;長大成人要追求婚姻伴侶;畢業後要追求具足財富、事業發展等等,在各方麵都有基礎後,他可能對這世間種種物質外在感到不能滿足,因此他開始求道。求道也要有求道的心,才能有所成就,以下四種心是必須具備的:

第一,能舍一切所有而不望報

有的時候,我們懂得布施、懂得慈悲、懂得服務,但是,在布施、慈悲、服務之餘,總希望別人能回報於我們。一有這種貪求望報的心理,就不是真的“道”,不是真正的功德。求道的人,他能舍一切所有而不望報,就好像太陽普照大地,而沒有要求大地萬物回報它,所以太陽才成其擴大、成其普遍、成其永恒。

第二,能失生命財產而不舍法

一個求道人,他寧可以損失財產,甚至犧牲自己的生命,都不會舍棄自己的道、自己的佛法、自己的信仰、自己的宗教。能視自己的道德、人格、信仰更重於生命財產,把道、信仰看成比生命財產還重要,這才是求道之心。

第三,能信甚深因果而不疑惑

有時候,有的人對於自己一時的榮辱得失際遇,就心起懷疑,不信因果。所謂“種瓜得瓜、種豆得豆”“善有善報,惡有惡報”,因果是不會錯誤的,因果的法則,比計算機還要準確,對於甚深因果不要疑惑,它不是宗教教化的戒條,而是我們心中的一把尺,度量自己的命運。因此,深信因果,就能為自己承擔、負責。

第四,能持清淨戒法而不毀犯

所謂“戒為無上菩提本,應當一心持淨戒。”戒是邁向解脫自在的法門,持戒是一種“己所不欲,勿施於人”的慈悲心與菩薩道的具體表現。因此,我們可以看到許多修道者,甚至隻是一個沙彌,對矜持的信仰戒條,都不會輕易去毀犯。守持戒律時,應把握戒的基本精神,才不會拘泥戒條的形式,而能與時俱進,安頓身心,淨化社會。

求道是為了升華我們的人格,為了淨化我們的煩惱,為了擴大我們的心胸,為了莊嚴我們的世界,讓我們的生命更長久,更有意義。以上求道四心,是我們應抱持的信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