禦史台。

    窗外庭院裏的積雪已經清掃幹淨,一堆一堆放在院牆邊大樹下,天色依舊陰沉,不見陽光。

    最東邊一間平素飲茶歇息的房舍內,禦史大夫劉祥道跪坐在窗邊慢慢呷著茶水,禦史中丞李乾祐、侍禦史王綸、唐臨盡皆在座。

    氣氛略有嚴肅。

    李乾祐瞪著唐臨,叱道:“我不管你到底是一心為公、律法至上,還是被人收買、為人張目,總之這件事到此為止,不準再繼續下去!”

    唐臨二十餘歲,血氣方剛,聞言冷笑道:“禦史中丞都不問問下官這些時日到底收集了多少人證物證,也不問問封德彝當年到底做了些什麽事?”

    李乾祐怒道:“正是因為知道這些,本官才讓你停止彈劾!你可知道一旦鬧開,這件事會產生怎樣的影響?”

    唐臨見到一旁的劉祥道默不作聲喝著茶,底氣足了幾分,梗著脖子道:“禦史台風聞奏事、受理訴訟、監察百官,眼中自當唯有律法、正義,至於說影響,那是宰輔們需要考慮的事情。吾等在其位、謀其政,這才是禦史的職責,朝政得失、影響大小,與我何幹?禦史中丞若是擔憂這些,還是等您成為宰輔之後再說吧。”

    禦史,風聞奏事、監察百官也,自古以來便是維係朝堂法度之所在,曆來受人景仰。本朝更是將禦史台的職權擴大,甚至可以設置台獄、受理案件,這就給了禦史更好的上升渠道。

    禦史的政績是什麽呢?

    自然是彈劾官員的成功率,成功率越高、彈劾的官員品階越大,政績自然也就越好。

    現在受理揪住了一樁大案,且人證物證基本齊全,豈能將如此一件功績放手?

    等閑一般的禦史,一輩子或許都參與不了這樣一件大事,彈劾不倒如此一位功勳大臣……

            況且禦史大夫置身事外、聽之任之,自是耐人尋味。

    李乾祐氣得吹胡子瞪眼,手都哆嗦了,拿這等視政績如性命的年青官員無可奈何,隻得轉向劉祥道,盡量緩和語氣:“茲事體大,若是不能控製好範圍,或許會影響太宗皇帝功績、名譽,陛下未必會高興,還請三思。”

    如今朝野上下對於太宗皇帝的功績極力吹捧,其中最為人所公認的一項便是“眾正盈朝”,若是將封德彝劃歸“奸佞”之列,那麽受其迷惑的太宗皇帝自然免不了一個“識人不明”的評語,對於太宗皇帝的聲望有所損傷。

    最為重要的是封德彝早就死了,人死賬消,何必緊咬住不放口?

    唐臨梗著脖子冷笑:“禦史中丞說下官被人收買、為人張目,卻不知你一味阻攔此事,又是被何人收買、為何人張目?”

    李乾祐氣得不理這個棒槌。

    在他看來,劉祥道之所以空降禦史大夫這個職位,正是皇帝需要徹底掌管禦史台,避免禦史台淪為某一些龐大勢力的附庸進而失去其公允、公正、中立的屬性,而是要成為輔佐新政施行的“護衛者”。

本章尚未完結,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